8月23日,人民銀行召開金融機構貨幣信貸形勢分析座談會。會議認為,外部環境更趨嚴峻復雜、國內經濟恢復仍然不穩固、不均衡,并特別提出,保持信貸平穩增長仍需努力。
今年以來,信貸平穩增長,信貸結構優化。例如,二季度以來,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同比增速一直處于12.3%附近;6月末,普惠小微貸款和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速分別達到31%和41.6%。“但我們也發現,近期實體經濟的信貸需求出現了一些波動,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還有待增強。”光大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張旭說。
7月份金融數據顯示,當月社會融資增量、中長期貸款等數據不及預期。7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0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6362億元。7月末,廣義貨幣(M2)增速同比增長8.3%,增速比上月末低0.3個百分點。此外,7月份企業中長期貸款出現少增,企業中長期貸款新增規模比去年同期少增1031億元,為今年以來首次同比少增,結束了此前連續16個月的同比多增態勢;企業短期貸款比去年同期多減156億元。
“信貸需求下滑的原因是多樣的。”張旭表示,比如,今年前7個月,新增專項債券發行減少,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同比下降7.9%,基建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速降至4.6%,對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形成了一定拖累。
本次會議強調,把服務實體經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適度的貨幣增長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說法在此前人民銀行發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已經提出。會議同時強調,助力中小企業和困難行業持續恢復。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后續M2與社會融資增速進一步下降的空間不大。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7月份金融數據主要受短期波動影響,預計央行降準對信貸和社會融資的提振效應將在8月份有所體現。接下來伴隨宏觀政策著力穩增長,信貸、社會融資及M2增速等主要金融數據或將上行。
從宏觀形勢看,光大銀行分析師周茂華認為,下半年,我國經濟面臨復雜內外環境,一方面,國內復蘇不平衡,內需尚未完全恢復;另一方面,疊加海外疫情反彈,歐美強刺激政策效果可能邊際遞減,海外通脹壓力上升加劇歐美政策前景的不確定性。
“確保國內經濟平穩運行,需要在兩個方面著力,一是通過促進內需恢復、激發微觀主體活力,穩增長、穩就業;二是需要避免過度寬松、防范潛在風險。”周茂華表示,因此,在總量上,國內貨幣信貸環境需要保持合理適度,確保社會融資、M2增速與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基本匹配,同時確保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及避免資金脫實向虛。在結構上,要提升信貸資金精準扶持力度,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使資金更多流向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更多流向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除了信貸總量和結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會上提到,要促進實際貸款利率下行,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要繼續推進銀行資本補充工作,提高銀行信貸投放能力。
截至今年8月份,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已連續17個月持平,不過,實際貸款利率穩中有降的趨勢并未受到影響。人民銀行數據顯示,6月份,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93%,較3月份降低0.17個百分點。王青表示,LPR改革打破協同定價、監管推動壓降銀行負債成本等因素正有效帶動商業銀行邊際資金成本下行,預計監管層將督促銀行把成本端的政策紅利傳導至實體經濟,未來企業貸款利率還有進一步下行的空間。
張旭預計,下一步,有關部門會積極采取措施緩解流動性、利率、資本等方面的約束,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在流動性方面,將綜合運用中期借貸便利、逆回購、再貸款、再貼現等多種工具,充分滿足金融機構對于短期、中期、長期流動性的合理需求,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在利率約束方面,持續釋放LPR改革潛力,優化存款利率監管,使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在資本約束方面,繼續推進銀行資本補充工作,支持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補充資本,提升銀行信貸投放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
周茂華認為,接下來,貨幣政策著力點可能包括:一是下半年配合財政發力,適度投放中長期資金,支持基建補短板;二是引導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業等重點行業及新興領域;三是支持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提升中小銀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與意愿。同時,預計貨幣政策將靈活調節,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情況下精準發力,并通過改革手段疏通貨幣政策傳導,降低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
文章來源:http://www.cjgs.cn/html/jinrong/2021_08/25/193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