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工坊”賦能鄉村振興拓新路
2月3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公布了66個2022年“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其中,由河北推薦申報的“定瓷燒制:讓傳統技藝成為致富手藝”“衡水內畫:走出傳統工藝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子”“贊皇土布:好手藝帶領婦女就業增收”“曲陽石雕:雕刻就業創業的幸福畫卷”“黃驊面花:面花里的脫貧滋味”等5個典型案例成功入選。上榜數與河南、貴州兩省并列全國第一。
燕趙大地,非遺資源豐厚。近年來,全省各地積極推進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帶動就業創業,一項項獨特璀璨的非遺項目在助力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方面發揮出積極作用。特別是非遺工坊,已經成為各地開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要積極保護傳承土布紡織這一傳統技藝,帶領村里的姐妹們共同致富……”贊皇縣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崔雪琴說。十多年前,崔雪琴借款收購10臺木紡車、5臺木織布機,帶領60多名農村中老年婦女建起全省第一家農村婦女專業合作社——贊皇縣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開始了與土布、與扶貧的故事。
十余年間,原村土布事業在土布傳承中不斷壯大,特別是農村婦女通過參與原村土布的生產,走上致富之路。近年,贊皇縣在原村土布文化產業園建起省級傳統工藝工作站,打造集研究、交流、開發、設計、培訓與市場推廣于一體的共建平臺,在劉家莊、千根、曲江、東白草坪、杜莊五個村建設了五個非遺就業工坊,負責紡織原村土布、加工原村土布產品、組織當地村民參加土布紡織技能培訓、安排村民在工坊就業……如今,營銷團隊積極參加意大利、法國、中國深圳等國內外大型展銷會,開啟電商模式,讓更多人了解贊皇原村土布紡織技術,使原村土布有了國際范兒。
創建內畫小鎮,打造非遺工坊,帶動就業增收,助力鄉村振興……衡水饒陽縣依托“內畫小鎮”建成劉暉內畫藝術院、劉暉民俗園兩個鄉村旅游特色點,召回流失的藝術人才近百名,累計吸納脫貧就業人員304人,帶動78戶脫貧戶人均年收入從原來的7000元提升為17500元,依托互聯網建立網絡平臺,脫貧創收達520.4萬元。
曲陽縣素有中國“雕刻之鄉”的美譽,曲陽石雕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河北鑫特園林建筑雕塑有限公司,于2022年被認定為“曲陽石雕非遺工坊”。近年來,該工坊不斷創造就業機會,聘用雕塑大師20余名,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累計投入專項資金200余萬元,帶動邸村鎮、曉林鎮8個行政村脫貧戶811人穩定增收,承擔邸村鎮人力資源培訓,先后使百余名農民和經濟困難人口掌握雕刻技能,以一技之長帶動全家致富……
“近年來,河北相關部門開展了一系列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成效顯著。”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王蓉蓉說,截至目前,河北省共建設由各級文旅、人社、鄉村振興部門認定的非遺工坊572家,設立了8個省級傳統工藝工作站、10個省級非遺助力鄉村振興試點,帶動的脫貧人口數達到43637人,線上線下傳統手工技能培訓每年約14.7萬人次,建立了超過600家網絡店鋪,不斷增強非遺服務社會發展的能力,非遺已成為帶動河北省農民增收、拓展農村就業渠道的增長點。
非遺之花扎根民間,致富之路就在腳下。據悉,河北省將進一步探索非遺融入和服務鄉村振興的有效機制舉措,以非遺工坊為重要載體和抓手,通過完善扶持政策、加強培訓培養、搭建傳播平臺、強化示范引領等形式,帶動非遺工坊及全省非遺項目提升產品設計、創新營銷思路、打造過硬品牌,設計開發適銷對路產品,不斷提升非遺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河北日報記者龔正龍 通訊員趙麗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