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癥狀≠不傳染,省疾控中心提醒公眾——
做好自身防護 少外出不聚集
1月18日,省衛生健康委發布疫情通報顯示,1月17日0-24時,河北省新增54例本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其中27例為無癥狀感染者轉為確診病例,同時還新增6例本地無癥狀感染者。截至1月17日,全省尚在醫學觀察本地無癥狀感染者182例、境外輸入無癥狀感染者5例。
隨著疫情的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無癥狀感染者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什么是無癥狀感染者,傳染性到底有多大,無癥狀感染者如何被發現,我們又該如何防范……記者就此采訪了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長程藹雋。
■無癥狀感染者呼吸道等標本的新冠病毒病原學檢測呈陽性,但無相關臨床表現
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明確指出:無癥狀感染者是指呼吸道等標本新型冠狀病毒病原學檢測呈陽性,無相關臨床表現,如發熱、干咳、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癥狀與體征,且CT影像學無新冠肺炎影像學特征者。
“無癥狀感染者有兩種情形:一是經14天的隔離醫學觀察,均無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癥狀與體征;二是處于潛伏期的‘無癥狀感染’狀態。”程藹雋介紹,也就是說,無癥狀感染者可能始終無癥狀,就是一個病毒攜帶者,也可能隨著時間推移,出現相關臨床癥狀,成為確診病例。
■無癥狀感染者尤其是處于“潛伏期”的無癥狀感染者,發病前1-2天和發病初期傳染性相對較強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研究結果,新冠病毒在人體內的潛伏期為1-14天,多為3-7天;發病前1-2天和發病初期的傳染性相對較強。
程藹雋介紹,無癥狀感染者同樣是有傳染性的,尤其處于“潛伏期”的無癥狀感染者,也是發病前1-2天和發病初期傳染性相對較強。
部分無癥狀感染者僅采樣檢測為核酸陽性,或新冠病毒特異性IgM抗體或IgG抗體陽性,始終無相關臨床癥狀,也不發病。與重癥病人相比,這部分人排出的病毒傳播能力要弱很多。
那通過什么途徑才能發現無癥狀感染者呢?程藹雋說,主要有四種途徑,在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的醫學觀察期,在聚集性疫情調查和開展的主動檢測過程中,在確診病例傳染源追蹤過程中對暴露人群進行主動檢測時,在對有確診病例、疫情傳播地區旅行史和居住史的人員主動檢測時,都有可能會發現無癥狀感染者。
■無癥狀≠不傳染,公眾一定要做好自身防護,少外出不聚集,加強健康監測
由于無癥狀感染者無任何明顯的癥狀與體征,很少主動去醫療機構就診,在人群中具有隱匿性,難以被發現,存在著傳播風險。
“無癥狀≠不傳染。”程藹雋提醒公眾,疫情流行期間,我們身邊的親戚、鄰居、熟人、朋友、同事中都有可能存在無癥狀感染者。因此,做好自身防護,切不可粗心大意是防范無癥狀感染者的關鍵。
對普通公眾來說,最基本的做法仍然是:堅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公用物品以及個人經常使用的一些私人物品(如門把手、電話機、手機等)定期清潔消毒。不去中高風險地區,不與來自中高風險地區、從事高危職業工作等健康狀況不明的人員密切接觸,不聚會不聚餐、不走親不訪友、不扎堆不聚集,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離。 (河北日報記者 張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