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提升科技成果區域內轉化效率
邯鄲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18年的68.98億元增至2022年的186.9億元,增長171%,技術合同成交額連續5年位居全省第一,今年1—4月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50億元
河北日報訊(記者陳正 通訊員劉曉靜)從邯鄲市科技局獲悉,今年前4個月,該市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50億元,技術合同成交額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全市企業參與技術合同登記的積極性持續提升。
近日,魏縣經濟開發區中國中車產業園職工正在操作智慧機器人自動巡查生產線。河北日報通訊員蒿群英攝
技術合同成交額是反映地區科技創新活躍度的重要指標。數據顯示,邯鄲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18年的68.98億元增至2022年的186.9億元,增長171%,技術合同成交額連續5年位居全省第一。
“積極推進邯鄲惠普產融基地、碳化硅功率器件等高科技項目簽約落地,加速構建產學研協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區域內轉化效率,為全市科技成果轉化增添新動力。”邯鄲市科技局局長安鳳玲介紹,該市不斷完善技術轉移體系,通過政策激勵、資金支持、平臺搭建、對接合作和指導服務等措施,搭建科技成果供需平臺,促進技術市場發展,推動科技成果在邯鄲落地轉化。
疊加惠企政策,激發企業創新活力。該市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若干措施》《邯鄲市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等文件,深化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體系,分層分類精準輔導,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隊培育機制。截至目前,全市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達14222家;省級科技領軍企業達6家,居全省第三;建成省級及以上技術轉移機構18家,充實技術項目庫2000余項;已開展技術經理人培訓3萬余人(次),組織省科技成果直通車等系列活動80余場。
強化資金支持,加速成果轉化落地。在全省率先設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撬動社會資本2.45億元,新增產值31億元。聚焦精品鋼材、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和36個縣域特色產業,每年組織實施30項以上市級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促進京津、長三角、珠三角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在邯鄲落地轉化,實現產業延鏈補鏈強鏈。2020年以來,全市累計投入財政科技成果轉化資金3417萬元,引導社會資金投入1.3億元,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新裝置等97個,申報專利120余件,制定技術標準34項,新增產值超10億元。
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研究人員在進行植物提取實驗。 邯鄲市科技局供圖
搭建轉化平臺,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圍繞氫能、生物醫藥等領域,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培育,建設省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北大邯鄲創新研究院成立6家研究中心,完成植物基低碳食品等技術研發、成果轉化項目30余項,孵化企業5家;北科院邯鄲分院引進重點產業項目10個,入駐企業16家、創新創業團隊10家,累計服務企業600余家;國家遙感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方基地加快轉化中科院空天院技術成果,孵化中科智藍等科技型企業,推動自然災害風險普查、工業傳感器等20余個項目落地。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市級科技創新平臺174家、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119家,實現了產業和區域全覆蓋。
深化院地合作,共建產學研新高地。深入挖掘全市企業技術需求198項,建立技術需求庫、成果庫,與北京大學、中科院等高等院校加深合作,發揮科技部領軍人才創新驅動中心作用,高標準組織院士專家行等活動。今年一季度,邯鄲·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簽約落地,北大邯鄲創新研究院肽谷健康產業基地“植物肉”項目正式投產,與雄安創新研究院簽訂生物基新材料產業園項目合作框架協議,對接北京華衛天和健康科技集團、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等6家單位,全市新增河北省院士合作重點單位2家,總數達9家,新增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家,總數達17家。
完善服務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環境。該市出臺《科技支撐全市經濟平穩發展十二條措施》《支持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宣傳,通過“科技政策面對面”、科技大講堂、“惠企政策幫幫團”進行科技政策宣講,一對一精準輔導;深入各縣(市、區)1200余家重點企業和項目現場解決問題,推動河北銀行向9家企業發放貸款2300萬元。同時,發揮科技特派員、科技特派團作用,500余名專家到對口企業、農村一線,開展技術推廣、成果轉化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