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邯鄲之窗編輯部
近日,邯鄲市民張女士遭遇了一起購車消費糾紛。
她去一家一線品牌4S店看車的時候,員推薦了一款舊車置換優惠的車型,并且鼓勵她盡快繳納購車定金,因為這樣就能申請到更多的舊車置換優惠。
人員還說即便是不想買了也可以退還定金的,經張女士同意之后,人員就給她的舊車拍了照并且把照片發送給負責二手車的同事, 最終確定張女士的購車定價為31000元,另外還能額外享受6000元的置換補貼。
張女士也沒多想,當即就交了5000塊錢的定金,并且在對方發來的一份名稱為《置換政策客戶確認函》上簽了字。
然后麻煩來了。
商家臨時變卦
4S商家在那份《置換政策客戶確認函》的最下方設了套,比其他字體都淺的一行小字寫著:鑒于評估時間與交車時間的較長間隔,如果實際交車時,車況與檢測報告出現偏差,請您允許我們對您的二手車進行二次估價。
張女士注意到了這行小字,特意詢問人員其中的含義,人員在微信上回復說:公里數不會減價、小剮小蹭也不會減價格,只有大事故和重大事故才會減。并且安撫張女士把他的微信截圖保存,這樣就可以放心了。
于是,張女士爽快地簽訂了購車合同。但萬萬沒想到的是,眼看到了約定好的新車交付日期,二手車部門的工作人員突然以車況與當初描述不符為由,說需要扣掉6000元。
“去年12月中旬的時候,跟我說新車已經到了,給我打電話讓我把舊車開給他們進行二次檢測,二次檢測完以后那位檢測師傅跟我說小剮小蹭是有的,但是沒有大事故,這個可以放心,他可以保證。我當時也有錄音,但是晚上的時候,他們二手車部門就跟我說,車輛有問題要扣掉6000元!我的車輛直到現在為止都沒有車險記錄。”
的嘴
騙人的鬼
商家臨時變卦,張女士對此感到很不滿。
氣憤之余,張女士找到最初接待并且勸他簽車合同的員提出退回定金,這位人員在微信上表示了對她的同情。
但是,也表示自己只是售前服務人員,二手車部門以及售后環節不在他的可控范圍之內,幫不到張女士,開始“踢皮球”。
張女士:“之前說的一下子都不承認了,并且還說要不然你就去走法律程序吧。這個是法律上問題,這邊說這不是他負責的,他只管賣車。對于如何退回定金,他說,不了解不知情。”
律師解讀知識點
遇到這個事情消費者應該咋辦?小編咨詢了相關律師。
胡剛律師:現在汽車模式一般是分成兩步。第一步,簽一個合同,里面約定了消費者要支付2000元-4000元甚至更高金額的定金。但很多時候都不會明確具體車的價款,還有不會約定提車的時間,也不會約定如果經營者違約,什么情況下屬于違約,商家應該承擔什么責任。
那么很多售前承諾,都是人員口頭的表述,往往有夸大的成分。同時,后續還會有保險、保修、貸款、上牌費等等捆綁性的行為。這是一個伏筆,因為他是要先鎖定用戶,后面的買賣合同更多的是照顧經營者的利益。
張女士面臨的問題涉及到一個舊車置換問題,里面的水分比較大,比如說估價不明確,比如說沒有估價的協議,沒有估價的標準,那么估價的嚴格流程也沒有,而且很多時候估價就是靠眼睛看。連最基本的上線檢測,看看汽車整體的運行效力,安全程度,穩固程度報告往往都沒有,也沒去查,維修記錄、保險、出保等記錄。那么,這種二手車的估價存在巨大的模糊界定空間。
這個模糊的空間就為消費者的權益受到損害,埋下了伏筆。
商家出具的《置換政策客戶確認函》,更多地是表面文字理解,但是沒有對二手車評估的這個流程的標準以及過程等等進行詳細記載。過程都不清楚,最后的結果也是具有不確定性的。
所以特別提醒一下廣大的用戶朋友們:凡是看到一份由經營者出具的三方的合同,首先要去看那些小字,那些模糊的不清楚的部分,最后再看大字。
往往小字意味著是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又俗稱“霸王條款”。因為經營者的書寫的協議規定目的是排除限制一部分消費者的權利 ,或者減輕免除經營者責任,所以對于小字我們要特別小心。
另外,雙方應該有個明確的規定進行二次檢驗,由于初步的檢驗或者說是二手車估價,是沒有協議的,也沒有標準,剮蹭后貶值是多少是沒有明確的規定,碰撞一下貶值多少,也沒有顯示。
沒有這樣的細則規定約束,張女士在后期的二次的檢驗上很容易被經營者(第三方)牽著鼻子走。
而且請注意,張女士前面是已經付了售前人元購車定金,按照一般的理解,消費者說要單方面撤銷合同,這時候標的定金是不退的。把所有的問題一步步先談清楚,這樣的話對于我們消費者才有保障,而且定金標的數額越低越好,越低你談判的主動性就有越強。
如果就是不想要這款車了,就是想退回定金,那么應該怎么做呢?
胡律師:一般按照我們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前期可以搜集證據包括所有的材料,包括整個維權溝通的錄音、錄像等等,或者是第三方證人的證言。這些都可以成為有利的證據。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撥打當地的12345的政府熱線,政府熱線會指派給相關的監管部門,可能是市場監管部門或者是汽車的商務部門等。消費者的訴訟請求可能會推進相關部門對商家進行行政調查。如果發現違規要進行行政處罰。行政處罰完畢以后,消費者可以拿著相關調取的證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或者向經營者進行協商溝通,要求其承擔應定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