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漳畔沃野,聽到的是把酒話桑麻的喜悅;走進滏水人家,看到的是充盈的倉廩;捧起粒粒糧食,聞到的是小康的味道。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又到一年收獲盤點之際。市農業農村局統計信息顯示:2012年至2020年,我市連續9年躋身全國百億斤糧食生產大市行列,多次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稱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了“邯鄲力量”。
豐收是奮斗出來的
今年我市小麥種植面積522.8萬畝。2月20日,小麥進入返青期,返青以來我市的氣溫持續偏高,比常年偏早7天至10天。這本是大自然傳遞給農民要盡早春耕的信號,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他們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
春耕生產等不起、慢不得。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市農業農村局堅持疫情防控和春耕生產兩手抓,引導農民進行間作套種,充分利用閑散耕地、林下可利用耕地等,擴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切實做到應播盡播;積極組織開展“抗疫情、解農困”行動,支持農業大戶復工復產,協調應急通行證的發放;成立專項工作小組,公開咨詢求助電話,每天對全市“抗疫情、解農困”信息進行分類匯總,及時反饋給上級有關部門,化解農民在糧食生產中遇到的運輸難、管理難等“卡脖子”困難。
根據小麥的生長發育特點,該局在全市及時組織開展苗情、墑情、肥情、病蟲情“四查”活動。3月20日,該局下發了《關于加強小麥莖基腐病監測防控工作的緊急通知》,在全市開展雜草除治、澆水追肥、防治病蟲害等行動。
該局組織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提供種子、農藥、化肥等農資信息服務,通過線上線下、大喇叭、手機微信、網絡、病蟲情報、明白紙等途徑,指導農民針對苗情因地制宜開展田間管理,增強糧食生產防災減災和抗風險能力。
叢臺區黃粱夢鎮袁莊村農民袁佳萍說,當時她種的小麥生了病害,幸虧技術人員及時指導,解決了難題。后來技術人員又通過村委會大喇叭把病蟲害防治技術廣播出去,使更多農民受益。
經過一系列努力,我市的春季小麥整體長勢良好,一、二類壯苗面積達到98%。全市的春耕不僅沒有受到影響,進度還快于往年。
從春耕到夏收,在市委、市政府,市農業農村局及各縣(市)區農業部門的指導下,廣大農村基層干部帶領農民抗擊疫情、戰勝災害,克服了來自多方面的挑戰。廣大農民把汗水灑在田野上,不辭辛苦,搶季度,爭速度,爭分奪秒不誤農時,精耕細作,提質增效,充分發揮土地的最大效益,擴種多種。經過他們的努力,今年我市實現小麥平均畝產462.3公斤,總產241.7萬噸,單產、總產在全省名列前茅。
豐收依靠科技支撐
教室和農田,這兩個看似互不相干的事物,在我市曲周縣的“科技小院”里卻緊密聯結在一起。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生到曲周農村建立“科技小院”并長期駐扎在此。
多年來,“科技小院”就像個建在田間的“農業大學”,把糧食選種、水肥一體化、無人機植保等農業科技知識傳授給農民,為當地的農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讓田野變成充滿“智慧”的沃野。
曲周的“科技小院”只是我市科技興農的一個縮影。作為全國農業大市,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發展糧食生產,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持續開展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每年培訓農民10萬人次以上;在全市建立涉農院士工作站5個、專家工作站9個、農業創新驛站22個、“科技小院”12家、省級以上農業科技園區18家。
在東部地下水超采區,我市以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項目為依托,以季節性休耕、小麥節水品種和配套技術推廣、旱作雨養種植試點等項目為重點,大力推廣農業節水技術,集成創新節水模式,構建節水農業新格局。在西部山丘區示范推廣旱作節水技術,大力推廣耐旱作物、地膜覆蓋、秸稈覆蓋、培肥改土、集雨保墑等技術,用足用好天上水。通過實施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農業項目,每年可節水7000萬立方米以上。
同時,我市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糧食生產基礎設施水平,大力發展管道輸水、噴灌、微灌等節水技術,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實現糧食生產高產穩產節本增效;通過推廣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動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法配套,使全市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5%以上;在農村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技術,目前共減少化肥用量11.19萬噸、農藥用量約500噸。
豐收需調結構優布局
近年來,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做大做強優勢特色主導產業,促進農業豐收和農民增收,我市創建了12個省級特優區,各類特色產業面積達到300余萬畝,農業特色產業產值占全市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0%。同時,邯鄲經開區滏東現代農業產業園順利通過農業農村部驗收,成為全省首家國家級農業園區。
為高質量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我市調整優化生產布局,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如今建設了以大名縣、魏縣、曲周縣、臨漳縣、磁縣、永年區等為重點的優質小麥產業帶500余萬畝,其中強筋小麥面積達到150余萬畝;發展鮮食玉米、甜玉米等優質特色玉米300余萬畝;培育創建館陶黑小麥、廣平富硒小麥特色產業;建設西部優質雜糧產業帶,以武安小米為重點,大力弘揚“粟文化”,在西部發展谷子面積50余萬畝;在磁縣等地發展脫毒優質甘薯10余萬畝,培育優質甘薯特色產業。
目前我市已經初步形成了中東部優質糧食、西部優質雜糧等特色優勢糧食產業帶,確保今年的播種面積穩定在1173.2萬畝以上,總產達到103.5億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