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A公司與B公司均系從事平行進口汽車的經銷商。2021年8月,雙方簽訂《委托代購協議》,約定A公司委托B公司購買某品牌加長車3輛,單價163.5萬元,總價款490.5萬元。后B公司未能交付車輛,A公司訴至一審法院,請求解除雙方之間協議,并由B公司賠償A公司經濟損失104.5萬元。二審期間,承辦法官基于辦案經驗,認真審查A公司提交的系列證據,在審查銀行流水時發現,A公司支付給下游買家鄭某的退定金及賠償款40萬元、支付給下游買家劉某的退定金及賠償金52.4萬元,在轉賬當日,又被鄭某、劉某向A公司員工賬戶內轉回,且金額完全對應。A公司及其訴訟代理人均不能對上述行為作出合理解釋。
“A公司虛假證據,制造出已因B公司違約而支付給其下游買家巨額賠償的假象,企圖訴請高額經濟賠償。”法院工作人員表示,這不僅損害對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還損害司法權威和公信力,嚴重干擾了審判工作秩序,妨礙審判的公正高效。
目前,該公司已主動繳納了罰款。法官提示,在民事訴訟活動中,每一個訴訟參與人都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偽造證據”、“虛假證據”、“作虛假陳述”,終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面臨嚴重的處罰和制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