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出土的青銅壺內盛有6斤西漢藥酒,專家:重金屬超標不能喝
新京報訊(見習記者 彭沖)日前,考古人員在河南三門峽后川村古墓群發掘出一個鵝首曲頸青銅壺,內有逾6斤黃褐色液體。經檢測,壺內液體為西漢時期的藥酒。
壺內藥酒是否能喝引發熱議。
9月21日,參與液體檢測的楊益民教授告訴新京報記者,因古酒在青銅容器內“窖藏”超過2000年,酒內鉛、銅等重金屬含量較高,“硬要喝的話對身體會有害。”
河南出土西漢初期青銅壺
今年5月,三門峽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三門峽后川村一處西漢初期墓穴中,發現一個鵝首曲頸青銅壺。
“天鵝造型(的青銅壺)還是比較少見的。”三門峽文物考古研究所業務室主任燕飛告訴新京報記者,鵝首曲頸青銅壺由秦代蒜頭直頸青銅壺演變而來,比較罕見。
圖片顯示,該青銅壺頂部有一小孔,保存較為完好,部分地方還能看到青銅原始的金色。燕飛提到,在取出青銅壺時,考古人員發現壺內有3000多毫升、6斤多重的液體。“剛開始我們不清楚壺內的液體是不是古代液體,所以也沒有特別激動。”
由于鵝首曲頸青銅壺的壺頸有彎度,壺內液體很多,雜質也較多,孔較小,液體流出并不順暢,倒出液體時比較費勁。燕飛表示,為了檢測的準確性,他們先搖晃壺身,把殘渣、沉淀物都倒出來。
“我們本來準備了2.5升的玻璃容器,倒著倒著發現不夠用,又重新換了一個容器,用了大約一二分鐘,才把液體倒完。”燕飛說。
壺內液體確定為西漢藥酒
液體樣品被交給了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系楊益民教授帶領的課題組。
據楊益民教授介紹,課題組專攻古代有機殘留物(如食品、藥品、化妝品等)分析,十多年前,他也給青銅酒器里的殘渣做過檢測。
通過碳十四測定,楊益民確定青銅壺內液體的年代約為公元前3世紀,“與墓葬的年代(西漢初期)相一致,說明液體確實是古代的,而非地下水滲漏。”
其次,通過有機質分析、電子顯微鏡分析,楊益民在壺內液體中檢測到了酒石酸等與酒相關的微量有機酸,液體中還發現了頭發灰、植物灰等有助于消炎、止血的成分。
“我們認為是藥酒,從古書上來講是這樣的,液體成分和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學方書《五十二病方》記載的藥酒成分相符。此外,植物炭化物、動物頭發炭化物這些成分的功效在現代藥理學中也是有相關依據的。”楊益民介紹道。
“硬要喝的話對身體會有害”
這壺“窖藏”2000多年的酒是否能喝,引發熱議。
楊益民表示,壺內液體呈渾濁的黃褐色,因酒精已經揮發,所以沒有任何氣味。雖然沒有檢測到有害的有機成分,但因為在青銅容器內保存太久,酒內鉛、銅等重金屬含量較高,“硬要喝的話對身體會有害。”
燕飛提到,鵝首青銅壺的獨特造型,是壺內液體能歷經2000多年、保存至今的關鍵。“曲頸的特殊構造,使得內部液體不易揮發。此外,整個青銅壺用料厚實,沒有裂縫,壺的孔很小,在最頂處,口徑僅3厘米。”
壺的埋葬位置也有利于液體的保存。據燕飛介紹,縱向來看,青銅壺埋在地下四米多深,現在的生產、生活對其基本沒有擾動;橫向來看,壺的出土位置在墓門處,最先被淤土覆蓋,壺的整個口部都被硬土封住,壺內形成了密閉空間。
藥酒證實墓主人系武士身份
壺內液體是藥酒的結論,能夠進一步證實墓主人的身份。
燕飛告訴新京報記者,經專業分析,墓主人是身高1.8米左右的武士,“在墓中我們發現了佩劍、銅鏡、玉器等,(墓主人的)玉劍具很漂亮的,上面有一般只有貴族才能用的紋飾。這瓶藥酒有止血功效,或許和墓主人生前受傷有關,也進一步證實了墓主人的武士身份。”
古人拿酒作殉葬品,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燕飛解釋稱,古人在墓穴里放吃的、喝的,都很常見,但一般都很難留存下來。此前,也有考古人員在墓葬中發掘出酒等液體。2018年,洛陽一古墓出土了一壺液體,里面有礬石等成分,是古人煉丹制作的“仙藥”。
目前,西漢古酒被密封保存在三門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庫房,楊益民教授表示將對樣本進行進一步的科技檢測,“對蛋白質、同位素等進行分析,希望能獲得原料、制作工藝以及功用方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