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1月4日電題:“俺要再跟老公拜回堂!”——搬遷戶王愛平的新春“小目標”
新華社記者李繼偉
“搬新家,住新房,俺要再跟老公拜回堂。”河北省魏縣賀祥社區58歲的農民王愛平,指著剛拍不久的婚紗照說,“搬出了‘蛤蟆坑’,生活質量往上升,得補上婚禮這一課。”
打小生活在漳河行洪區的李家口村,王愛平和村民們時時受到洪水的威脅。為防止洪災侵襲,村民們爭相挖土墊高地基,時間一久,村外深溝環繞。
“那個時候,夏天一下雨,村外深溝里滿是蛤蟆,哇哇聲從天黑直響到天亮,大伙兒自嘲是住在了蛤蟆坑里。”李家口村村干部常永德感慨道。
搬離行洪區,逃出“蛤蟆坑”,一直是王愛平的夢。正當她和丈夫加足馬力為夢而戰時,2009年的一場疾病卻讓她本不富裕的家庭背上了5萬多元債務,更覺搬家遙遙無期。
讓王愛平驚喜的是,國家扶貧政策的“大禮包”正在悄悄將她“包裹”:魏縣列入河北省2016年第二批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項目。2018年10月,王愛平一家僅花6000元就搬進了賀祥社區,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安置房。
為了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魏縣把安置社區、產業園區、農業景區“三區同建”,通過技能培訓、創業培訓、跟蹤服務等一系列精細化服務,引導搬遷群眾有序就業。
拿王愛平一家來說,丈夫在政府組織的培訓班上學會了室內裝修技能,一個月能掙到五六千元;王愛平則在產業園區的扶貧微工廠干上了織布工,每月收入近2000元;再加上3畝桃園及莊稼收成,王愛平家年收入超過了8萬元,徹底甩掉了“貧困帽”。
告別了祖祖輩輩居住的“蛤蟆坑”,告別了泥巴路,擁有了新工作……喜事接連而至,王愛平一家的小日子越過越滋潤。
“俺就和老公商量,春節前好好過一個有儀式感的結婚紀念日吧,過去因為窮,咱也沒像樣地辦過婚禮。”
“中。”丈夫一點頭,這事就算定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