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安街道上偏涼村的村集體果園里,30多名村民正在忙著刨紅薯,去土、分揀、搬運、裝車,現場一派豐收景象。這種"梨樹+紅薯"的復合種植模式,不僅充分利用了梨果成熟前的時間和梨樹間隙地塊,達到一畝多產,一地雙收,還憑借山丘地種出的紅薯口感好、品質優的特點備受市場青睞,畝均增收4000元以上。
上偏涼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呂學海:“我們有300畝果園,一萬多株果樹,我們要發展高質量的種植模式,也就是復合種植模式,宜紅薯則紅薯,宜板藍根則板藍根,宜辣椒則辣椒,達到一地雙豐,一畝雙收,也就是樹上是銀行,樹下是寶藏,用各種力量和辦法,千萬百計讓老百姓過上更好更美的時光。”
在另一邊的山溝里,鹿頭鄉壯口村的特色種植養殖產業搞得紅紅火火。近年來,在駐村工作組的幫助下,村里對昔日的荒山溝進行了集中連片開發,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在荒山溝里種射干和柴胡,發展中藥材種植;建食用菌大棚,引進現代化設施農業;在茂密的山林散養藏香豬……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種植養殖發展之路。
養殖戶 孫永風:“ 現在村里都在講鄉村振興,我也開始創業,干起了養殖。我現在養了5千多只蛋雞,每年能掙10萬塊錢,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還不耽誤照顧家,比外出打工強多了。”
壯口村黨支部書記 屈月平:“我村大力發展鄉村振興,從壯大集體產業到帶動個體養殖,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到提升村容村貌,以實際行動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增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清漳河穿境而過,在溫村、茨村周邊形成了優質的山地冷泉帶,為冷水魚養殖了優越的自然環境。依托優質的水資源,這里建成了邯鄲鱘鯢、涉縣泉溪、涉縣石索、茨村、莊上五個冷水魚養殖園區共72個養殖場,養殖面積達到1000畝,年產量3200噸,產值9000萬元,成為華北地區養殖面積最大、標準化程度最高的鱘魚養殖基地。
打好特色產業牌,賦能鄉村振興。針對全山區縣山多地少的實際,我縣因地制宜,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廣闊山場,積極發展生態綠化、特色種養植,建成了郝趙紅薯小鎮、石崗連泉農旅產業走廊、索堡中藥材產業園等多個特色小鎮和園區,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產業,并以此帶動當地物流業、旅游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記者:彥霞 志強 愛民 王靜 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