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2月21日電(記者范世輝)“大家都幫著問問,親戚朋友誰想在家門口掙錢都來找我,我這活兒多得很,工資有保障,免費培訓上崗,年后疫情穩定了就開工!”新春佳節,本是休閑娛樂的時候,河北涉縣馬布村52歲的脫貧戶康建林卻在微信朋友圈里發起“招工啟事”。一時間,這個消息在十里八鄉炸了鍋。
“啥?老康不是小時候患了小兒麻痹癥,連走路都站不起來,他招工干啥?”有人一臉疑惑。
“那是你不知道,人家老康現在可是紅人,不但建了手套加工廠,手底下還有14個工人呢!這次是想在周邊村子多建幾個加工點,帶著大家一塊兒掙錢!”村干部幫著解惑。
馬布村位于太行山深處的涉縣東北部,距離縣城33公里。由于地處深山,交通閉塞,土地稀少,多年來這里的青壯年靠出門打工謀生。身高不足一米、從小雙腿殘疾的康建林看著大家出村掙錢,心里很不是滋味。
“父親走得早,我是家里老大,不靠自己闖蕩怎么行?” 1991年,22歲的他自學修鞋技術,在村里擺攤補鞋,后來又千方百計進城學修車。2011年,邯鄲市一家服裝廠招收修理工,康建林憑著一身好手藝入圍。這對康建林的家人來說,比“中了大獎”還開心。
2015年,馬布村打響脫貧攻堅戰,康建林一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國家政策這么好,咱不能一輩子打工,我要回村創業!”康建林說。一開始,家里人都覺得他放著好好的工資不掙,是瞎胡鬧,可最終誰也沒拗過康建林的“驢脾氣”。
多方考察后,康建林決定在村里建一個小型帆布手套加工廠。在村兩委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籌備,康建林帶著東拼西湊的1萬元和從服裝廠淘來的10臺舊縫紉機熱熱鬧鬧開了張,吸納村里的低收入群眾和留守婦女一起干活掙錢。
招聘員工、崗前培訓、進貨出貨、修理機器……那些日子,每天康建林從早上6點到晚上10點一直圍著廠子轉。
兩年后,工廠步入正軌,康建林發展的步子也越邁越大。村里幫他申請了4萬元小額貸款,全部更換了電動縫紉機。
2019年10月,康建林和村里其他52個貧困戶一起脫了貧。如今,加工廠一年可生產手套12萬余副,僅支付工人工資一個月就得8000多元。
有錢了,康建林花7000多元給自己換了一臺機動的助殘三輪摩托車。“以前的車子是手搖的,上個坡坡還得找人推,現在想去哪兒就去哪兒!以前村里的老少爺們沒少幫襯我,現在我有能力了就想帶著大家伙兒一起賺錢。”春日的陽光下,康建林撫摸著小摩托,談起招工一事滿心歡喜。
不少村民感嘆,身體殘疾站不起來的康建林,竟然在小康路上跑到了別人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