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水環境”,全域打造綠色生態帶
以滏陽河流域“大保護”“大治理”為契機,堅持把治理“水環境”作為開展滏陽河全域生態修復的重中之重。高標準開展清淤疏浚、沿河道橋、沿河綠化、沿河村莊美化和沿河水工建筑物建設“五大工程”;嚴格按照地標五類水排放標準,制定入河排水口治理方案;擴挖主城區外河道,保證河道暢通、行洪安全;勇于改革創新,強化流域治理管理,堅決落實“河長制”,構建區級河長月巡、鄉鎮(街道)河長周巡、村級河長日巡的常態化巡河體系,以“河長制”促“河長治”。目前,該區已建設濕地公園6座。累計協調解決污水偷排、侵占河道等問題344個。
彰顯“水文化”,全域打造璀璨文化帶
積極推進水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促進水文化與水工程、水旅游深度融合。聚焦歷史文化,加強傳承和創新。制定《峰峰礦區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對68件文物進行登記保護。全面盤活響堂水鎮、張家樓等景區景點,加大與云岡石窟研究院對接力度,持續開展交流研討、觀摩調研等系列活動。聚焦民俗文化,加強建設和引導。硬件上擴容提質,高標準打造區文化館、圖書館,全力推動文旅項目建設,打造7個主題文化公園。軟件上挖潛增效,深入挖掘磁州窯文化、紅色文化等文化脈系,統籌推進磁州窯文化入課本、進校園活動,大力發展“文旅+研學”。聚焦自然文化,加強培育和提升。對現有坑塘和采煤沉陷區進行改造提升,目前,全區生態濕地面積已突破2.3萬畝,風景秀麗、層次多樣的水系景觀林網正逐步形成。
扮靚“水景觀”,全域打造繽紛旅游帶
堅持以“文化旅游和鄉村振興提升年”活動為抓手,著力把滏陽河打造成集水道、綠道、風景道、文化道等為一體的生態濕地休閑旅游帶。完善配套設施。新建5個驛站并改造提升了3個景區停車場,為群眾和游客休息、賞景的好去處。謀劃實施文旅項目。在切實改善全區水環境的基礎上抓精品、抓特色,精心打造一系列以水為媒的精品亮點工程。同時,在滏陽河沿線重要節點、卡口,充分利用不完整綠地、閑置土地等區域,修建改造精品游園,有效提升滏陽河沿岸文化建設。積極培育文旅產業。依托景區景點,發展研學、演藝、巡展、休閑消費等旅游模式,推出特色文創產品、精品民宿,多路徑推動實現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用活“水資源”,全域打造高質量發展帶
滏陽河峰峰礦區段流經6個鄉鎮20個村,該區堅持上下統籌,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大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了滏陽河生態修復與經濟發展、鄉村振興同步推進。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深入實施綠化、硬化、亮化、凈化、文化工程,拆除違章建筑,推進“廁所革命”,全面提升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水平,實現滏陽河沿岸村莊省級美麗鄉村全覆蓋。立足區位優勢,發展高效農業、鄉村旅游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油菜、油葵等特色農業種植初具規模,打造了北胡采摘園、上腦采摘園等多個現代化觀光農業產業園,滏陽河兩岸特色農業發展帶蓬勃發展。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激勵、設施配套、平臺共享、項目招商等手段,培育打造谷硒小鎮、磁州窯小鎮、響堂花谷小鎮等一批精品小鎮,滏陽河兩岸鄉村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