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這對夫妻每月退休收入在‘低保邊緣’,并不在國家‘大病救助’政策范圍內。”雙新二社區指導員左麗紅告訴記者,夫妻倆也沒有主動向任何人求助。
即便如此,社區志愿者張永福也知道夫妻二人的困境:“除了自己治病,還要照顧妻子身患殘疾的妹妹,女兒離婚后也帶著孩子住在娘家……”
正是在張永福和社區工作人員的主動爭取下,有關部門對夫妻二人的大病救助“特事特辦”,救助少了一個“死角”,社區多了一分溫暖。
和張永福所在社區一樣,在唐山市路南區構建的網格管理體系中,全區74個社區被劃分成291個網格,志愿者是每個網格的“標配”。隨著網格化管理體系在全市的推廣,志愿者的力量也在城市網格中“散作滿天星,聚成一團火”。
“大愛唐山,情暖鳳凰城。”在唐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楊潔看來,對于40年前經歷過大地震的唐山,“互幫互助”早已成為這座城市的基因。
1990年,唐山市民張啟柱在風雪中奔波4個小時將一名迷路的5歲孩子送回家。從張啟柱開始,唐山開啟了“月評學雷鋒十佳事跡”活動,每個月都選樹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十佳”,并在媒體上發布。
26年來,唐山共評出“十佳”事跡3000多件。唐山市委黨校原教授張繼成告訴記者,志愿者的幫扶幾乎覆蓋了社會各類人群。
2007年,唐山市民張紅琢開始自費為烈士尋親,9年來他為全國各地600多位烈士找到親人;2010年,唐山思達特教中心校長劉金超成立河北省首家針對自閉癥等殘障兒童的教育康復公益組織時,很多患自閉癥的孩子還求學無門……
地震截癱患者、空巢老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唐山,都有志愿者自發與他們對接。
“在社交網絡伴隨下成長的志愿者成功實現了志愿服務的‘互聯網+’。”采訪中,團唐山市委書記石井滿為新一代青年志愿者點“贊”。
“他們知道如何快速動員‘隱身’在互聯網的巨大愛心力量。”幾年前,青年志愿者和媒體借助互聯網為患“眼癌”的嬰兒快速籌集50萬元治療費,石井滿對此印象深刻。“捐款人中既有唐山本地網友,也有來自西藏牧區的網友,甚至還有美國的華人網友。”
當一些地方的志愿者為如何得到政府部門重視而傷腦筋時,唐山市早已將志愿者視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在謀劃工作中通盤考慮,并主動為志愿者工作銜接設計好政策“插口”。2007年,唐山市選派“1+2”干部組合幫扶全市228個老區村和150個后進村,在每個“1+2”“鐵三角”中就包括1名醫療志愿者的配備。
“社會治理現代化離不開志愿者力量的參與。”唐山市路南區學院南路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閆寶利在日常工作中感到,政府力有不足的地方,也許正是志愿者大有可為的舞臺。
學院南路街道辦事處所轄的雙新二社區,是唐山震后由企業建起的“老舊小區”。由于歷史原因,其基礎設施歸企業,社會事務歸社區。
在這個老舊小區里,水管壞了不能及時修理,曾是困擾居民的頭疼事之一。而隨著社區志愿者工作隊作用的發揮,不收費的志愿者讓收費的物業公司感到了壓力。“我們維修小組負責人張賀玲曾是開灤集團的專業水暖工。”作為志愿者工作隊負責人的張永福對記者強調。
在這支“人才濟濟”的社區志愿者工作隊中,除了維修,還設有巡邏、理發、調解、宣傳等多支專業志愿者隊伍。
“網格化管理‘社情全掌握、矛盾全化解、服務全方位’的目標實現,離不開志愿者力量的支持。”閆寶利說,借助網格化,志愿服務效應也得到放大。
在雙新二社區為志愿者工作隊提供的辦公室里,打開工具柜:血壓計、下水道疏通工具、自行車修理工具、理發工具一應俱全。“這些都是社區幫助添置的。”張永福介紹,志愿者得到的支持也實實在在。
據統計,唐山目前共有志愿者60余萬人,其中注冊志愿者45.8萬余人。該市逐步完善了由市和縣(市)區、鄉街、村居三級管理的四級志愿服務網絡體系。
在不久前揭曉的全國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宣傳推選活動中,唐山市“鄰里守望‘十個一’志愿服務”獲得了“全國最佳志愿服務項目”稱號。
“在每個城市細胞內都有志愿者發散活力和熱力。”雙新二社區指導員左麗紅笑著對記者表示,“我們的社區就像歌里唱的那樣——好人就在身邊,也許是同事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