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她一樣的年輕人還有很多,因為加入了“8090公益社團”,生活狀態全變了。“8090公益社團”是一個成立三個多月的公益組織,組織活動已有20余次。這個社團中80后、90后是主力軍。“我們啟動了公益救助的新模式:不搞募捐,掙錢做公益。”
天津救援
促成社團成立
成立公益組織的想法,潘仲田早就有,他在滄州市工商局工作,平時一直關注各公益組織的動態,有的發展壯大,有的曇花一現。他從中總結著經驗:做公益,善良、熱情要具備,但一個公益組織要想長久存在,擁有公信力和拓寬救助資金渠道更重要。這兩點更難,潘仲田思
考著,遲遲沒有將公益夢想付之行動。
直到去年8月12日,天津濱海新區發生爆炸,他和好友張蒙前往參與救援。
“到那發現我們挺多余的,當地的公益組織救援規范有序,現場登記、發放物資……每一個環節都有專人管理,不浪費一個人,救助零漏洞。”潘仲田回憶。在當時慌亂的情況下,一切那么井然有序,他和張蒙驚訝,更欽佩。
天津之行,加速了公益社團的成立?;貋砗蟮呐酥偬锖蛷埫缮闲倪@事了,擁有公信力和拓寬救助資金渠道雖然困難,但不是做不到。他們開始籌劃“8090公益社團”。之所以起這個名字,是因為這個群體是現在社會的中堅力量,而且年輕人有想法,調動起他們會更有力量。但社團不拒絕任何一位想獻愛心的人,不分性別和年齡。
不搞募捐 掙錢做公益
考慮到公信力和救助資金對一個剛成立的公益組織有些困難,“8090公益社團”定下了規矩:不讓會員交會費,不接受現金捐款,只接受閑置物品的捐贈。那救
助資金從哪兒來?潘仲田和張蒙聽說了北京地球站公益創業工程,這是環保部啟動的項目,實施者是一些民間非盈利組織,愛心組織可以把募捐的衣物交到那里,經過嚴格消毒清洗,一部分會交到需要的群眾手中,暫時找不到“主人”的衣物,則低價賣給愛心人士,賣衣服所得歸還捐贈的公益組織,即為該組織的救助資金,這是符合國家規定的。
“不募捐,‘掙錢’做公益挺好。而且,還避免浪費。”潘仲田說,他聽到過很多困難群眾收不到衣物,而募捐衣物閑置的事例,他覺得,這種模式可以讓募捐衣物在全國流通起來,一定會物盡其用。
他們立刻與之取得了聯系,將市民捐贈的衣物送往那里,經過消毒清洗,一部分捐贈,一部分低價出售,所得即為救助資金。“我們把每個捐贈人捐贈情況及聯系方式,都做了詳細記錄,并準備在電腦上安裝一個軟件系統,捐贈人所捐贈的衣物如何處理,我們也會及時通知。”潘仲田說。
因人施助 愛心不能浪費
“8090公益社團”的運行模式漸漸清晰,人員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現在已有130多人,他們職業不同,相同的是有一顆善良的心,還有前衛活躍的頭腦。“考慮到救助資金會緊張,我們正想著如何拓寬渠道呢!”張蒙說,他們計劃在各小區里設立驛站,如放置舊衣物的回收箱;或者放置柜員機;或增加代收快遞等服務,去掙快遞公司和銀行的錢,用這錢來助人。“掙錢”做公益不易,所以每筆錢必須花在刀刃上,他們實行因人施助,這就需要提前去核實、詢問。
潘仲田回憶第一次活動,去滄州市福利院看望孩子們。按照往常思維,送給孩子們就是文具之類,但他提前到福利院問了院長,答案卻相反:“這些孩子多有智障,根本用不著文具。”這話潘仲田思考了很久,送人所需才叫助人。經商量,他們送去了衣服、衛生紙和尿布等。
滄縣紙房頭鄉大白洋橋村有兄弟倆,都60多歲了,哥哥殘疾,弟弟輕微智障。得知消息后,公益社團志愿者們想送去米面油或者取暖物資,畢竟對如此困難的家庭來說,生活保障是最基本的,結果提前走訪發現,破舊的房子里,十分清冷,家里已經很久沒開火了,煤爐也閑置著。原來,這兄弟倆做不了飯,更不會生爐子取暖。最后,他們放棄了最初的想法,送去了生活用品,留下了一些錢。
“愛心是很寶貴的,不能浪費了。”潘仲田說。
救助資金不靠募捐,因人施助,有的放矢。“8090公益社團”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這種新的公益模式,不失為一種新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