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
投資100多萬元建了個糧食烘干基地
正定縣南樓村村北的一處院子,是38歲的王永波剛剛蓋起的工廠。臨街的是一棟鋼架結構的兩層小樓,進到院子里,是一套集玉米脫粒、烘干為一體的新型設備。
1 月11日,記者在這里見到王永波時,穿著樸素的他,正忙著用鐵鍬往輸送帶上鏟剛烘干好的玉米,而輸送帶的另一頭停著一輛運糧食的機動三輪車,玉米沿輸送帶流入車廂內。站在三輪車上的農民,從車廂內捧出一把玉米,笑著說:“天不好晾曬不了,眼看著萬余斤的玉米要發芽、霉變,幸好有這套烘干設備,否則損失可就大了。”
在王永波這個還沒有完工的工廠內,記者參觀了他已經投產的糧食烘干設備。在院子的東北角堆滿了脫了粒的玉米棒,旁邊是一臺玉米脫粒機。“完成脫粒的玉米會直接進入地下倉內,然后逐一進入烘干塔。”王永波指著院子南側那臺十余米高的大型設備說,這臺糧食烘干設備,每天處理量能達到100噸,“已經投產運營了近一個月了。”
看著陸續趕來準備烘干玉米的老鄉,王永波說,投資100多萬元,建造這個加工基地、購買這些設備,他是經過深思熟慮后才決定的。“土地流轉加快,糧食逐漸集中到了一些種糧大戶手中,可由于秋冬季節雨雪天氣多,大量玉米無法晾曬,一旦玉米發霉,就很難賣出高價,造成的損失是非常嚴重的。”王永波說,正是基于此,他才從山東引進了這臺低溫烘干設備,幫助老百姓解憂,“傳統玉米晾曬最少需要一個月,而使用烘干設備半天便可以完成,這樣糧食能盡快上市賣個好價錢,三里五鄉的種糧大戶已經嘗到了這臺烘干設備的甜頭。”
王永波說,起初他上馬這臺設備時,只是想著能解決南樓村3000余畝玉米的晾曬問題,而今附近幾個鄉鎮的種糧大戶也都紛紛找來希望能幫忙將庫存玉米烘干,“糧食烘干在河北還是個新鮮事物,但農業產業化經營,這種設備卻是必不可少的,今年他會將烘干設備在正定全縣推廣,幫更多的農民解決糧食晾曬的難題。”
講述
大學畢業一年后他選擇回鄉創業
2003年,王永波從西南農業大學(西南大學)畢業,簽約到了山東濱州一家農業企業。王永波喜歡農田,想在農田里干出一番事業,但就業的這家企業接觸不到農田,所以一個月后他毅然辭去了工作,來到了山東壽光縣一家蔬菜種植公司,目的是接觸農田學習蔬菜種植技術。
大概一年后,學成的王永波回到了正定南樓村老家,靠所學準備蓋大棚搞蔬菜種植。“大學畢業回村種地,你是不是吃錯了藥?”父母不理解。“好好的大學生,又不是找不到工作,咋就回村里種田來了呢?”鄉親們很疑惑。但這些都沒有讓王永波改變決定,拿著借來的10萬元錢,他建起了三座蔬菜大棚。“那時候我整天鉆在大棚里,按照生態農業的理念,沒日沒夜地勞作,一點一滴地打基礎,像侍候寶貝一樣守候那些綠色的幼苗。”王永波說,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后他不僅還完了借款,而且大棚的蔬菜也開始盈利。
帶動全村一起致富,這是王永波的夢想,但是已習慣種植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的老百姓,只是在觀望大棚蔬菜種植,沒人愿意跟著他一起干。
王永波走訪發現,鄉親們思想意識雖保守,但對大田種植科技卻很有興趣,而這正好是王永波的強項。“向鄉親們宣傳推廣農業科技知識,不是走近他們的最好途徑嗎?”于是,他開起了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一邊銷售農資產品,一邊收集老百姓的需求,陸續開展相關的農業技術培訓。
創業
成立兩個合作社帶領鄉親一起致富
到2007年,王永波租了50畝農田,聯合22戶農民成立了全縣第一家農民合作社——正定縣鑫農糧蔬種植合作社,通過農資統購統銷、共同經營帶領村民致富,先后帶動農戶近千戶。同時,通過改造原有的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引入成本低、收效快的中小弓棚,發展綠色蔬菜。
2009年,王永波建起了10個蔬菜大棚,打造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在這個期間,生產基地遭遇了雪災、風災等自然災害,王永波損失30余萬元。不過他沒有退縮,而是從失敗中總結摸索規模經營的管理方法和竅門,繼續著現代農業的腳步。
“一家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王永波搞好自家經營的同時,還積極帶動村里的群眾致富。在創業項目上幫扶鄉親之外,還對鄉親進行科技幫扶。他與妻子在村里辦起農民夜校,邀請農業專家為村民舉辦科技講座,還與中央財經大學取得聯系,邀請大學生到村里支教,開闊了村里孩子的視野。
2011年4月,王永波被評為正定縣農村好青年。同年6月,他的綠色大棚蔬菜生產基地被團縣委命名為“農村好青年創業基地”。更令人高興的是,2012年初,他被南樓村民高票選為黨支部副書記。
2012年,王永波聯合18個農機手,成立了第二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永波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始把農機和農藝結合起來,在規?;a中大顯身手。
同年,他嘗試“農社對接”,與石家莊的幾個小區合作,向小區的消費者直供農產品;2013年,他通過土地流轉和托管形式將土地擴展到500多畝,種植土豆、 黏玉米、蘿卜、白菜等作物,還采用先進的滴灌系統進行灌溉,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收益達到50余萬元。他堅持用有機肥料,逐漸降低了土壤對化肥、農藥的依賴性,蔬菜的質量比前幾年大大提升。
2013年,王永波被共青團中央、農業部授予第八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2013年12月,他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河北省農村青年拔尖人才”。
在近五年的時間內,在王永波的感召下,南樓村以及三里五鄉的近百名大學生紛紛回鄉創業。
夢想
讓更多年輕人
扎根農村有所作為
2015年6月,王永波成立了河北青耘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青就是青年的意思,希望更多年輕人能扎根到農村,并在農村播種耕耘。”王永波說,雖然公司目前僅有四個人,但個個都是專業人才,其中有國外研究農業十多年的海歸,也有重點大學畢業回村創業的大學生。
王景光與王永波同村,在王永波帶動下,王景光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開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王景光說,他主要種植食用菌,兩年的創業,王永波給他的啟迪很多,有時是思路方面的啟發,有時是經營模式的創新,“總之在王永波身上我們看到了農業產業化的希望,也激勵著我們一撥撥大學生回鄉創業。”
而今,王永波已流轉了1200畝農田,用來發展現代農業,以實現小麥、玉米等作物從種植、管理、收獲、加工、銷售一條龍。另外,他還流轉了150畝地用來發展集采摘、觀光、休閑于一體的農業生態園。
去年他還在蔬菜基地外面建了三個沼氣池,打算利用有機肥料實現蔬菜有機種植,讓消費者吃得更健康。同時,發展林下養殖,散養土雞、白鵝。利用發酵好的禽糞取代化肥,蔬菜菜葉又可以喂養雞鵝,形成立體循環的生態農業。
在王永波的現代農業發展藍圖內,都市農業、訂單農業也是發展的重點。王永波說,都市農業是面向都市的精英,直接為他們提供服務。訂單農業是與消費者直接對面,種植他們需要的蔬菜、糧食,這兩個方向他都已經做了一年多的試驗,效果不錯。
王永波還說,他還在謀劃一個占地5000余畝,集種植、儲藏、加工于一體的薯類產業項目。“目前我的紅薯窖已經選好了地方,年后就要開工。到時候我們的薯類產業鏈條就真正拉開了,粗略估算能帶動當地近萬人致富。”
現在王永波還有一個身份——第十二屆全國青聯委員,有了這個身份他經常到全國各地考察,再加上自己的創業經驗,他已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專家”了。
對于在農村該如何創業,王永波說,首先必須熱愛創業這個事兒,而且要熱愛創業所選擇的項目,這是最基本的前提,因為只有熱愛創業,才能對創業有激情和熱情。 創業絕不是一帆風順的,必須保持熱情和激情,才能解決創業當中的羈絆。其次,創業需要一些技巧,尤其要借助好的政策。有了國家的政策方針的支持,創業才能如虎添翼。創業過程中,更要緊隨政策方針的變化對自己的項目進行調整,只有這樣,創業才能獲利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