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記者采訪中看到,過去一年間,北京市明確了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中之重。
去年,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2014年版)》,嚴把新增產業準入關。在全市范圍內禁止和限制的產業達到147個,占全部產業類別的34%;在核心區和生態涵養區實施更為嚴格的限制措施,禁止和限制的產業分別達到322個和285個,占全部產業類別的75%和66%。依據該目錄,截至今年上半年,北京市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等登記業務,已經達到6900余件。今年,目錄又按照從嚴、從緊的原則進行修訂,全市層面受到禁限的行業占全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比例由32%提高至55%。
北京市明確,非首都功能主要包括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和區域性批發市場、部分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業性服務機構。北京市常務副市長李士祥說,疏解這些非首都功能需要以壯士斷腕的心態,采取前所未有的力度。
2014年,北京市已關停退出一般制造業和污染企業392家,搭建了30個產業疏解合作平臺,推進產業轉移疏解項目53個。西直河石材市場、動批市場等具有標志性意義的產業已經陸續開始搬遷,今年3月20日,長安街上的最后一根煙囪——國華北京熱電廠熄火,全年還將再調整300家一般制造業和污染企業。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推動下,北京市行政副中心也終于明確落戶通州,并將承擔起行政功能轉移的重任,2017年將取得明顯成效。
疏解非首都功能成效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人口密度的降低程度。記者采訪發現,北京市控制人口規模已經初見成效,上半年人口增速和增量首次出現“雙降”,截至上半年,北京全市人口為2169萬人,同比增速為1.6%,比去年同期下降1.5個百分點,新增人口17.3萬人,比去年同期少增長5.5萬人。
三大領域率先實現聯動
記者采訪發現,在交通、生態、產業等三個領域,京津冀三地政府部門徹底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聯手推動一批重點項目落地,過去一些遲遲沒有解決的瓶頸,也取得突破性進展。
交通“一盤棋”格局浮出水面。記者一年前體驗京津冀地區交通狀況時,發現不少百姓和業內人士抱怨:三地交通長期各自為政,缺少“一張圖”規劃,還未形成高效、經濟、可靠的運輸體系。過去一年這種狀況發生了變化,“一盤棋”格局浮出水面。
2014年底,京津冀城際鐵路投資公司順利掛牌,注冊資本100億元,北京、天津、河北、中國鐵路總公司出資比例為3:3:3:1,此舉將通過投資主體一體化,帶動區域交通一體化。
此外,京昆高速、津保鐵路、津石高速、京秦公路……這些旨在打通京津冀區域“斷頭路”“瓶頸路”的項目,在協同發展、交通先行的共識下,也躍上了“項目清單”,“標注”了開通時間。
三地環保“同呼吸、共命運”。霧霾一直是京津冀地區百姓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過去一年,三地環保部門“勁往一處使”,加快建立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也已先后召開四次會議,一些措施已經取得明顯成效。
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京、津、冀、晉、魯、蒙、豫七省區市PM2.5濃度同比下降15.4%,其中,京津冀PM2.5平均濃度為7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2.1%。
產業協同實現三地聯動。京津冀地區的產業轉移承接,是協同發展的一條主線,也是帶動功能疏解、人口分散的關鍵動力。記者看到,三地發改、經信等部門頻繁對接,積極建立健全合作機制,實現了三地聯動的工作局面,在產業協同領域也取得突破。
一組詳實的數據,顯示出雙方合作后的變化:40多批次、200多家北京企業到曹妃甸考察;25家生物醫藥企業搬遷,北京城建重工、華強京工、中交世通重工改裝車搬遷,北汽集團新能源汽車、京城機電、巴威鍋爐外遷等項目,均已達成合作意向;以“首鋼二期”為代表的18個項目將集中開工。
市場主導破除區域壁壘
很多市場人士曾擔心,如果過多的采取行政手段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可能又會出現新一輪的資源分配不均衡。所幸的是,過去一年間,三地政府部門注重體制機制創新,主動破除區域壁壘;運用市場化手段促進資源優化配置,讓雙方實現合作共贏。
北京市常務副市長李士祥說,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面臨著一些難題和挑戰。用傳統的思維和方式無法解決這些新問題新挑戰,需要創新工作方法。
比如長期以來,北京知名醫院“人多成災”,天津大型醫院資源匱乏,河北諸多醫院則門可羅雀。京津冀地區的醫療資源不平衡的現象非常嚴重,也是北京人口不斷膨脹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此,京津冀三地創新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模式,協同破解區域壁壘。
過去一年間,京津冀地區開展產業對接活動次數難以統計,但一個共同點是突出了“企業主體、市場主導”的理念。三地立足現代產業分工要求,在調整疏解中形成了合作共贏的新格局。
一方面,以中關村為代表的科技創新資源,面對北京已經飽和的空間,紛紛設立異地分支機構,促進區域創新資源整合;另一方面,天津、河北的企業憑借制造業基礎雄厚的優勢,以及升級改造的市場機遇,主動尋求與北京科技資源、人才資源的合作。目前,中關村企業在河北設立分公司1300家,投資成立子公司768家;在天津設立分公司603家,投資設立子公司658家。
中關村海淀園在全國設定的首個分園去年落戶河北秦皇島,既帶去了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也形成了跨區域的利益共同體。園區入駐企業產生的稅收由海淀、秦皇島兩地政府各得40%,另外20%共同設立產業發展基金,讓更多參與進來的主體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