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并不只有八達嶺、山海關,更多籍籍無名的長城正淹沒在時間與空間中。據國家文物局2012年公布的歷代長城測量數據,長城總長21196.18公里,保存較好的不到10%。所謂“較好”,也僅僅是能看出那是長城,因為“保存不好”的長城已經成為一個緩坡或者一道土壘,要靠衛星照片才能知道它隱秘而偉大的歷史。
作為國家文物局2006年“長城保護工程”的試點省份之一,河北省境內有明長城1338.63公里和早期長城1159.9公里。中國青年報記者于近日探訪了河北省張家口市、秦皇島市等地的長城。當那些平均年齡超過50歲的長城保護員——很多是義務的,在瀕臨坍塌的長城上健步如飛地巡視時,作為中國象征、世界文化遺產的長城能否遇到轉機?
兩萬多公里的長城,保存較好的不足10%
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樣邊長城,是懷來縣境內保存最完整、建筑質量、規格最高的一段長城,總長3000米。之所以叫“樣邊長城”,是因為明代初期把這段長城作為“樣板工程”,供其他負責修筑長城的人到此采樣。然而,即便因為質量好而保存最完整,這段長城也僅剩腳下所踩的平臺,荒草叢生的平臺上原有1.5米高的垛口,已經全部消失。
懷來縣博物館館長李鼎元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當地村民很窮,蓋房子沒錢買磚,就從長城拆磚;改革開放之后,這類現象隨著村民富裕基本消失。但新興起的“野長城”旅游帶來了新的麻煩:亂刻亂畫、亂扔垃圾,還有的人搬長城磚回家“鎮宅”。
李鼎元說,懷來縣共有70公里長城,國務院2006年頒布《長城保護條例》后,當地加大了宣傳力度,明確了管理。目前,懷來縣實行屬地管理——長城在哪個鄉鎮就由哪個鄉鎮負責,縣里每年不定期巡查3到4次,杜絕了村民的人為破壞。
“但沒有保護經費,地方沒錢,上級沒給,沒有辦法阻止坍塌,每年都得塌個三五處。”李鼎元說,“1982年我開始普查長城,當時懷來陳家堡鎮的長城還是好的,現在有幾段快沒了。”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館員、掛職張家口市考古所副所長的張依萌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經濟建設從某種角度上和長城保護有沖突。“比如,發展經濟必然要修路,修路肯定會和長城發生交叉,一般就直接在長城上打缺口。直到《長城保護條例》頒布后,規定必須架橋或打隧道,打缺口的現象才被杜絕”。
2006年,國家文物局啟動長城資源調查,至2011年結束。統計顯示,長城總長21196.18公里,其中明代長城人工墻體6259.6公里,保存較好的僅8.2%,早期長城的保存狀態就更堪憂了。“不能再短了”,有專家這樣說,不然如何向后代交代萬里長城的“萬里”之名。
長城保護處只有3個人,長城保護員一年補助1000多元
1984年,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只有27歲。他和同為普通青年工人的朋友們一起,從長城入海處山海關老龍頭出發,歷時508天,徒步走到嘉峪關,成為中國人在長城上的第一次完整行走。
當年輕人的足跡還在長城上延伸時,是年6月,《北京晚報》發表了北京地區長城的調查成果,并號召社會力量贊助修復長城。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的習仲勛為這次活動題寫了主題“愛我中華,修我長城”。不久后的9月1日,鄧小平同樣內容的題詞又讓活動繼續推進。據資料記載,自1984年9月起,僅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就陸續收到來自全國24個省區市以及世界各地的捐款,其中來自上海市的捐款額就達70.98萬元,占老龍頭第一期修復工程總費用的73.2%。
不過,這樣的熱情已經是30多年前的事了。
張家口市由于長城資源豐富,十分重視長城保護,于2012年5月在市文化局下專門設立了科級事業單位“長城保護管理處”,這是河北省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專職保護長城的專業機構。但身為長城保護管理“處長”,王剛手下只有一個兵,兩個人擔負起了全市1800多公里的長城保護和測繪工作。
秦皇島市撫寧縣(今年8月22日撫寧撤縣設區,以下說法均為設區之前——記者注)分布著142.5公里的長城,當地文物管理所編制9人,其中3人退休、2人借調,實際在崗的4個人管理著全縣80余處文保單位。作為“長城保護員”這一制度的發源地也是實施最好的地區之一,撫寧縣在下轄鄉鎮設立了21名長城保護員,平均年齡56歲。
撫寧縣界嶺口村的長城保護員喬國華今年59歲,負責鎮上8公里長城。他兩三天就得到長城上巡視一圈,發現有人破壞長城就進行教育,有時候遇到不聽勸的還得“掄膀子上”;平常還在村里的大喇叭里宣傳長城保護的故事、意義。在他的照看下,這8公里長城可稱“歲月靜好”。
喬國華回憶:“2004年時,村長問我,你干不干長城保護員,有可能給你補助,也有可能沒有。我說我干,保護長城嘛!”頭一年,喬國華拿到了100多元補助,后來逐漸增加至現在的每年1000多元,這已是全秦皇島市的最高水平。
喬國華一干就是12年,在他的同行中,年紀最大的62歲,最小的也已40多歲。“我們家沒有接班人,我的兒子女兒都在城里工作,其他村也是差不多情況。”喬國華說,“年輕人跟我們對長城的感情不太一樣,沒人愿意干這個。”
“只要我能爬上山,我就一定會干到底。”帶著記者上山的喬國華步子比年輕人都輕快,一邊走,一邊頗有豪情地念起了自己寫的一首詩:“工作組駐扎界嶺口,不辭辛苦把各家走。了解了民情和民意,給我們帶來福和利。”
經費分布不均,亟待保護的是危在旦夕的長城
張依萌介紹,其實國家每年對長城保護的經費并不算少,“總的文物保護經費幾十個億,其中一個億給了長城,從2006年到現在累計10個億”。然而,長城有兩萬多公里,分布在全國400多個縣,每年經費平均到每公里長城不到5000元。
已經捉襟見肘的錢怎么花?“原來的做法是以開發為導向,像八達嶺、山海關好看,能做旅游,就把錢花在這兒。但我認為,更需要保護的其實不是這些保存不錯的地方,有一些長城在荒漠戈壁草原,杳無人跡,再不搶修就消失了。”張依萌說。
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經費的分布依然不均衡。以張家口市為例,截至目前,懷來雞鳴驛城投資5個億,橋西大境門段長城投資620萬元,宣化北城墻投資1000萬元。位于張家口市西北的萬全右衛城被規劃為“旅游小鎮”,申請到資金1250萬元,用于修復衛城南北甕城。
秦皇島市撫寧縣每年由縣財政撥款6萬元用于長城保護,已屬于全市撥款最多,大多數區縣的數字為零。撫寧縣文保所所長楊大海認真核算過長城保護所需經費:縣內共有長城142.5公里,一公里的保護經費需6000元,一年共計85萬元,還涵蓋了21名長城保護員每個月2000元的工資。“我建議按照長城公里數撥經費,可地方財政根本不夠。”楊大海說。
一年85萬元就能保住撫寧近150公里長城。記者在距離撫寧50多公里的山海關看到,修復山海關段長城的工程仍在繼續,長499米,財政撥款5000萬元。
1987年,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當時沒有人知道長城有多長、分布在哪里,直到2012年國家文物局公布“長城資源調查和認定結果”,才補上了這一課。今天,從2005年年底啟動的“長城保護工程”已走過10個春秋,從2006年12月1日開始施行的《長城保護條例》也已歷經9年實踐。
但長城仍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