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郊的教育環境也跟著樓盤的火熱起了變化,他的兒子開學就上四年級了,從四歲開始學鋼琴,現在已然彈得不錯。兒子所在學校每個班都有七八十個孩子,即使這樣的大容量,還是遠遠不能滿足龐大的上學需求。同樣,醫療資源的增長速度也處于絕對滯后的狀態。而每次陣雨后“能劃船”的燕郊,也集中暴露出了城市管理無序、缺乏統一規劃所帶來的痛。
當然,這些燕郊的短板即使再短,一時間也無法讓郭艷這樣的“潮汐族”離開這里。“畢竟這里離北京確實近,房價也遠不及北京。”郭艷稱。
最終,郭艷還是沒舍得賣燕郊的房子,一算經濟賬,所有的委屈不易都處于下風。與這座“睡城”中的很多“潮汐族”一樣,郭艷已較為習慣燕郊的生活。不過,如果有合適的工作機會,她的確希望能夠和老公都在燕郊就業。同時,還希望燕郊有足夠的醫療、教育資源,來放心安置自己的父母和孩子。
令人欣喜的是,何衛雖然放棄在燕郊安家,但是在不少利好政策的刺激下,特別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背景下,他認為,燕郊還是有未來的。
“如果通州是2.0版本,燕郊就是1.0版本。早年通州也是燕郊這樣的,有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燕郊或許也可期待。”何衛是北京一份社區直投雜志的負責人,燕郊龐大的社區群體成了他下一個攻堅領域,“退一步說,有人的地方,總比沒有人氣的地方要好做得多。”
河北小鎮燕郊與北京隔河相望,立志成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卻屢屢被興旺的房地產業搶去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