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組泥塑的創作者就是河北灤縣知名泥塑藝人姚連文。今年40出頭的姚連文看起來斯斯文文,年紀不大在泥塑的行當里卻已然是把老手,問其為何對泥塑情有獨鐘,姚連文的話簡單質樸“就是好這個”。
一捧黃泥,讓他和泥塑結緣
初中畢業后的姚連文經過考試成了首鋼的一名電焊工人。自小就愛好繪畫的他,一有空閑就拿出畫架練練手,一次工會領導檢查宿舍安全,意外發現了姚連文畫架上的畫,覺得很是有模有樣,就把他調到了工會從事企業宣傳,姚連文成了一名宣傳美工。
要說和泥塑真正結緣還得從那一捧黃泥說起。在幫朋友打井的空閑,從井底掘上來的一捧捧黃泥讓姚連文眼前一亮,兒時玩耍的泥塑在腦子里不斷閃現,不由自主的就在手里捏出了形,憑著自小良好的繪畫基礎加之之前雕刻石雕的經歷,姚連文在泥塑創作的路上邁開了堅實的一步。
他跑遍縣城每處地方,只做有性格的泥塑
姚連文說,泥塑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寫實的基礎上夸張。內容輻射在普通老百姓的身上,要接地氣,貼人氣。有性格的泥塑大家才會喜歡。大街上過往的行人,古城里穿梭的游客,孩子的明眸,老人的皺紋,都是他創作的靈感。
“若要塑造舊時的大灶臺,就要選擇粗糙易裂的土質,若要塑造人物臉龐,就要選擇平滑細膩的土質,但一般都要選擇光澤度好,粘度大的土質”,姚連文介紹,“此外還要向土質里加上棉絮、石灰等,以改變它的薄硬粘合質地”。從事泥塑創作的這幾年,姚連文幾乎跑遍了縣里的每處地方,橫山上的山坡土和榛子鎮的黏土是他用的最多的。
“人體形態最重要,有了獨特的形態,這個泥塑就活了”。說著姚連文做起了示范,這是一雙瘦弱,長滿了繭子的手,可一旦站在了泥塑前,就像被施了魔法,翻轉如飛。食指和拇指上下翻動,一會兒就捏出了泥人的臉龐,順手拿起用竹子皮自制的工具,放緩速度,細細地雕起了鼻子和眼睛。
五官完工了,還要在表情上再做一番功夫,“要磨出人笑或哭時臉上肌膚的樣子”。拇指和食指隨后覆上泥人的眼睛和嘴巴,輕輕地捏搓,彎彎的眼皮,咧開的嘴角不一會就被捏了出來。有時候為了一個表情,這個40歲的男人還會對著鏡子自己做了起來,常常一看就是個把小時。
刻苦鉆營,提升泥塑造詣
為了把泥塑做的更專業,姚連文還自學了中國美術學院教程《人體解刨學》,了解人體部位動態、人體骨骼肌肉和功能構造等。從頭到腳的骨骼及附著肌肉都要熟練掌握,以便塑造不同運動時肌肉骨骼的不同形態。
此外,姚連文還自購了很多歷史文化書籍,“不同時代人物塑造不同,要放在大的時代背景里,例如教場村里的泥塑作品《那個年代》我就定位于60年代初的人物造型,正處于饑荒年代的人們通常都是身形瘦弱,面容憔悴的”。每天兩個小時的速寫練習也是姚連文堅守了多年的習慣。
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姚連文還結實了很多雕塑繪畫大師和好友,對他的泥塑造詣也是幫助很大。在朋友們的鼓勵下,今年他還報考了中央美術學院的社會自主招生并被破格錄取,進行為期一年的專業學習和深造。
姚連文說,接下來他正在謀劃實施大型民俗泥塑創作,一幅12米長的民俗長卷已經繪制完成,他要把灤州的民俗文化用泥塑的形式展現出來,把鄉愁捏進泥巴里。
雨后的季夏,空氣異常清爽,走進灤州古城東城門里的麗景胡同7—7號,一組風格迥異的泥塑人物格外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