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彎一次腰,我就覺得能給困難的人多一份幫助”
一把鐵鉗、一個編織袋子、一輛破舊的小三輪車……3月10日晚,被稱為“唐山白芳禮”的83歲的劉義老人如往常一樣,走出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建國南里的家,在寒風中慢慢蹬著三輪車,開始了又一次的夜間拾荒。“晚上出來撿廢品,第二天上午賣,幾乎每天都這樣,習慣了。”老人平靜地說。
劉義不是環衛工,也不是以拾荒為生的人,而是一名退休多年的人民教師。他23年如一日,走街串巷,風雨無阻,撿拾紙箱子、塑料瓶、酒瓶、易拉罐等廢品,換來的錢全都捐給了急需救助的人。不能換錢的垃圾,他就清掃后放入街頭的垃圾桶。
筆者了解到,劉義最近一次助困是在3月7日。當天,老人由58歲的二兒子劉愛民陪同,再一次回到老家遷安市上屋村,把拾荒得來的2000元錢捐給村里10位生活困難的村民。
“大爺這錢來得不易,我捏在手里沉甸甸的,覺著更應該好好活著,要報答人家。”村民袁桂霞眼淚汪汪地告訴筆者,她身患乳腺癌,丈夫因腦血栓身體偏癱,為治病家里一貧如洗。劉義老人得知后連續三年為她家送錢、送物,還聯系醫院給他們夫妻治病。
“20多年了,老人每年都會回村子,出錢幫助貧困兒童、孤寡老人和殘疾村民。最初大家以為這是他的工資,后來得知老人竟然在拾荒,大家都特別感動。”該村黨支部書記丁海山說。
劉義老人告訴筆者,他們家祖祖輩輩都生活在上屋村。他年輕時靠村里人接濟得以外出求學,后來留在了唐山市,先后在唐山市女子中學(如今的唐山市第十一中學)、市教育局、市第二中學等單位工作。“跳出了農門,但不能忘本。”老人說。
除了遷安老家,老人的幫扶范圍還擴展到遷西、灤縣、樂亭等地。2011年,老人在一次拾荒途中,偶然得知樂亭縣有個聾啞女孩麗麗生活困難、安裝不起人工耳蝸。于是,他通過熟人打聽到麗麗的家庭住址,特意給麗麗寄去500元錢,此后兩年他又陸續寄去近千元錢。盡管沒見過面,但小女孩記住了這位拾荒爺爺,2014年春節,安裝上人工耳蝸的小女孩專門給老人打來電話:“爺爺,謝謝你!”一句簡單的致謝,讓老人激動不已:“聽說孩子因為耳聾,以前都不會說話,沒想到她現在能和我說‘謝謝’了。”
“每彎一次腰,我就覺得能給困難的人多一份幫助。”這是采訪中,老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筆者了解到,自上世紀90年代從唐山市第二中學退休至今,23年來,老人靠拾荒幫助了大約500余人,這些人主要是失學兒童、孤寡老人、生活困難的村民和殘疾人。
“我走下講臺時立過誓,余生要靠雙手來助人”
“今年大年三十晚上,我沒在家看春晚,和老伴到家附近的飯店、商店門口翻垃圾箱去了。過年了,廢品多,飯店門口的紙箱子、塑料瓶、酒瓶一堆堆的,我們撿了不少回來,將近50公斤重。”說到今年春節的“收成”,老人哈哈大笑起來。筆者了解到,由于老人談吐文雅,許多廢品收購站的工作人員很快知道了他的身份,也知道老人是為助學助困才拾荒的,大家無不肅然起敬。每次老人來賣廢品,工作人員都愿多出幾塊錢。
其實,劉義老人的家境很不錯。二兒子劉愛民是唐山市第75中學黨支部書記,三兒子在美國,小兒子在廊坊市電力局上班,大孫女就讀于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孫子畢業于復旦大學、如今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正因為生活無憂,老人的拾荒義舉曾引起很多老朋友、老熟人的非議,甚至晚輩也不理解。但老人不為所動,他說自己這輩子就干了兩件事:一是教書育人,二是助學助困。
“我走下講臺時立過誓,余生要靠雙手來助人。助殘助困,其實都是從助學開始的。”劉義老人說,在大半生教書生涯中,他目睹了許多學生因家貧而輟學的事,這些事深深刺痛了他的心。退休后,老人曾想了很多辦法賺錢資助學生,但一直沒成功,于是一咬牙,決定靠拾荒來助學。
“一開始怕人笑話,好幾次在半道做賊似的迅速折返回來,可一想到有些孩子因貧困輟學,我就來了勁兒,豁出去了。”劉義老人笑著說,剛開始由于分不清哪些廢品值錢,他經常白浪費體力,忙碌一天賺不了幾個錢。“如今在這一行,我是老前輩啦,對‘業務’熟得很。而且你看,我還做了拾荒的‘專用服裝’……”為了能多點收入,老人還選擇了“錯峰拾荒”,專門在晚上撿拾廢品。“每天晚上出門走走,也能鍛煉身體,挺好的。”老人笑著說。
“您20多年拾廢品賣了多少錢?”面對筆者的提問,劉義老人笑了笑說:“沒算過,反正都捐出去了。有人說我是‘唐山白芳禮’,這個我可不敢當。論境界和付出,我都不如白芳禮。但我們都有股子勁兒——拾荒助人、奮斗不息。”
他是一名退休中學教師,兒孫滿堂,生活無憂。為了助學助困,他拿起鐵鉗和編織袋子,走上了拾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