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長城
戰國時,在夾縫中生存的中山國是個奇跡,它不屬于“戰國七雄”之列,但它創造的燦爛文化隨考古發現廣為人知。
長城對于中山國而言,是抵御趙國和燕國的有效屏障?!妒酚洝份d:趙成侯六年即公元前369年,“中山筑長城”。在河北境內,中山長城是文獻有明確記載的最早的古長城。1980年代,文物工作者在唐縣發現了被當地村民稱為“邊墻”或“葫蘆蔓子”的中山長城遺存。
河北大學博物館的李文龍先生曾對河北境內的古長城做過全面的調查和梳理,主編過河北省長城志,12月4日,通過他的指點,在當地村民帶領下,在唐縣鳳山莊西南方的山上,記者見到了聞名已久的中山長城烽燧,這是座用石塊砌成的平面呈方形的烽燧,殘高約有兩米多高,站立其上北望,即一片碧藍的西大洋水庫。據介紹,中山長城在唐縣大體呈東北-西南走向,沿線有三座城址,三座烽燧。
除分布于唐縣之外,尚分布于曲陽、淶源、順平三縣,總長約80余公里,為石砌或土石混砌,大都坍塌,呈土石垅狀,現存殘高最高有1.5米。
燕長城
在大城,記者第一次聽說燕長城,卻未能見其“廬山真面”。
在河北有兩條:燕南長城和燕北長城。大城境內的燕長城屬燕南長城。
燕南長城東西走向,分布于易縣、徐水、容城、安新、雄縣、文安和大城七縣,大致沿易水修筑,故又稱“易水長城”。此段長城修筑時間無明確記載,基本可以肯定,在燕昭王之前它就存在了,主要用于防御齊國和趙國;而專家據其走向、形制結構與河流、淀泊關系分析,認為其經歷了堤防-長城-堤防的演變過程,具備防水和防御雙重功能。
據了解,燕南長城總長約250余公里,墻體或土石混砌,或黃土夯筑,在易縣和徐水一些地方保存較好。
燕北長城修筑于戰國后期,主要用來對付東胡和山戎等游牧民族,分布于沽源、豐寧、圍場,總長約220余公里,為夯土版筑、石砌、沙土石混筑,人稱其為土龍、石龍或沙龍。據了解,燕北長城在沽源和豐寧境內破壞嚴重,在圍場境內呈一條土垅狀,當地人稱西段為“長壕”,中段為“御路”,東段為“邊墻”。
趙長城
趙長城明確的修筑時間,《史記》記載的是趙肅侯十七年即公元前333年,那年趙“圍魏黃,不克,筑長城”。此段長城稱趙南長城,又稱“趙肅侯長城”。
趙南長城分布于涉縣、磁縣、臨漳、成安、肥鄉,沿漳河故道北岸,用漳河和滏河堤防相連擴筑而成,故學術界又稱之為“漳滏長城”。遺憾的是,此段長城已深藏于數米深的地下,地表無存。
趙長城亦分南北兩條。記者最早認識趙北長城是通過張家口長城專家胡明先生。
趙北長城分布于張北、萬全、懷安等縣,為趙武靈王修筑,故又稱“趙武靈王長城”。
據介紹,趙北長城總長約80余公里,墻體由石砌或土石混砌,但破壞嚴重,殘高最高3米,張北境內60余座烽燧保存較好,“平面多數呈圓形,少量為方形”。
秦長城
秦皇島有座孟姜女廟。記者亦同李文龍先生討論過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
秦不是沒修過長城,但在秦皇島境內,如今有明長城,亦有北齊時修筑的長城,并未發現秦長城。
又稱秦始皇長城,為防御匈奴而修筑?!妒酚洝贩Q:蒙恬率三十萬大軍逐戎狄,“筑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
公元1752年,乾隆皇帝在圍場發現一段古長城,作文《古長城說》。他不知此段古長城即秦長城。
河北境內的秦長城,利用了原來的趙北長城和燕北長城,分布于張北、赤城、豐寧和圍場,總長約460余公里。據介紹,秦長城張北段漢代曾加以修繕利用;崇禮段在漢代、北魏和北齊時曾被修繕利用,圍場段曾被金朝改建利用。
漢長城
亦為防御匈奴修筑。
河北境內的漢長城分布于懷安、尚義、張北、萬全、崇禮、沽源、赤城、豐寧、隆化、灤平等縣。在張家口境內總長約230余公里,在承德境內總長約20余公里。墻體石砌或夯土。漢長城留給記者印象最深的是其“列燧”。
沽源的一座烽燧存高7米,而承德一座烽燧的殘高有4米余。“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據介紹,承德境內的漢長城烽燧遺址頂窄底寬,一般存高3米以下,當地人俗稱“饅頭包”或“炮臺山”。
北魏長城
河北境內的北魏長城主要分布于張家口,石砌或土石混砌,總長近400公里。其中赤城、崇禮、宣化等段,均在北齊和明時重被利用,未利用的均坍塌嚴重,呈土垅和石堆狀;現存烽燧殘高最高6米。
此條主要為防御柔然修筑的長城以外,北魏還有一條“畿上塞圍”長城,據介紹,其始修于公元446年夏,亦為石砌或土石混砌,在涿鹿和蔚縣,殘高最高3米。
北齊長城
分布于張家口、承德、唐山和秦皇島,亦為防御柔然修筑。
天保六年即公元555年,“發夫百八十萬人筑長城”。北齊政權雖然短暫,可做的事情常能成為后世議論的話題,修筑長城,一下子發動180萬人齊上陣,亦可稱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山海關段長約20余公里,當地人稱為“紅墻子”;撫寧段長約近20公里。需要說明的是,此兩段北齊長城,尚存爭議,兩段長城修筑于何時?在學術界今存北齊、北周和隋三說。
大部分后來被明長城利用。
唐長城
不難尋覓,在從宣化去赤城的路上,即能見到。知情人告訴記者,左側靠近路邊的用黃土夯筑的墻體即是。
普遍的一種說法認為,唐長城是張說率人修筑,目的是為防御突厥。
據介紹,唐長城在河北分布于宣化、崇禮和赤城,總長約70余公里,或黃土夯筑亦或石砌,殘高最高4米。
金長城
金長城又稱金界壕,在河北,分布于圍場、豐寧和康保,總長約210余公里。圍場人又稱其“長壕”或“萬里長壕”。
金界壕由外壕、墻體、望臺構成。墻體大多坍塌嚴重,殘高不足1米;望臺間距二百至三百米。
在康保,記者在當地人的指引下,才找見了金界壕遺址。當年為防御蒙古人的金長城,如今大多地段已被夷平,化身行車的鄉間大道。
明長城
是記者最熟悉,亦是最為直觀的。提起長城,記者眼前率先浮現的總是無數次被強化過的明長城的影子。
在河北,除了廊坊、滄州和衡水,明長城在秦皇島、唐山、承德、張家口、保定、石家莊、邢臺和邯鄲均有分布,東北至山海關老龍頭,北抵赤城獨石口,南達武安峻極關和涉縣響堂鋪,總長達1300余公里。
像金人一樣,明人修筑長城的初衷,亦為防御蒙古人。河北境內的明長城初轄于薊鎮和宣府鎮,嘉靖年間,昌鎮和真保鎮設置以后,分長城懷來段轄于昌鎮,涿鹿段及保定、石家莊、邢臺和邯鄲境內長城轄于真保鎮。四鎮之外,河北境內另有一條長城,從武安經涉縣進入了山西黎城。
其實,河北境內,不只有明長城。但今天,毫無疑問,在人們看來,明長城是河北古長城最華美亦最精彩的篇章,人們張嘴就能說出山海關、喜峰口、金山嶺、紫荊關、大境門……一串響亮的名字中間,聚集了明長城最鮮明的人文景致,亦埋藏著明長城最深厚的人文故事。
[邯鄲新聞]如今歲數大了行動不便,鄉里有醫療人員直接到家里服務,不用出門就能看病,真是太好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