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30年培育讓產業扶貧更扎實
[河北新聞]“實施‘零風險’產業扶貧,關鍵在于有一個強大的產業做支撐。”平泉縣委書記董正國說,產業強才能降低資金、經營、市場等風險,進而吸引企業和大戶投資,帶動貧困戶穩定脫貧;而從事產業的人多了,反過來又壯大產業實力,實現良性循環。
在平泉,發展最為成熟、帶動能力最強的農業項目非食用菌產業莫屬。2013年,全縣食用菌生產規模達到4.5億盤(袋),生產總量達到40萬噸、產值40億元,產量產值位居全國縣級首位,是“中國食用菌之鄉”、“全國食用菌行業十大主產基地縣”、“中國特色產業集群50強”。
“不夸張地說,平泉是全國香菇價格的‘風向標’。”該縣食用菌協會會長劉紹國告訴記者,每年5月至8月,平泉每天需要生產300噸優質香菇才能滿足客戶需求。所以,每到夏季出菇期之前,協會都要根據物料、人工等核算菇農成本,確定香菇最低收購價格。這個價格將成為5—8月份影響全國香菇市場的指導價格。“這就是‘話語權’。”
而回顧取得“話語權”之路,是平泉三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培育和發展的過程。平泉食用菌栽培始于1984年。那年,該縣農業局土肥站干事梁希才受派到保定學習食用菌栽培技術,學成回來后開始帶領24戶農民種植姬菇,成為平泉種植食用菌的第一人。在梁希才看來,平泉食用菌產業經歷了起步、發展、壯大、提升四個階段,而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
“前10年是起步階段,平泉食用菌在風雨飄搖中艱難成長。最難的是1989年,100戶中有70戶賠錢,20戶保本,只有10戶小賺。”梁希才回憶說,那時平泉食用菌技術落后、品種單一、沒有規模,食用菌價格波動很大。“若不是政府每年持續扶持,食用菌產業也許早就夭折了。”
但平泉沒有因此退縮,除了一如既往的政策資金支持外,還加強了機制建設。1995年至2000年發展階段,平泉提出了“南有慶元,北有平泉”的產業發展口號,并在縣農牧局成立了股級的食用菌辦公室,制定全縣食用菌發展規劃,著手引進優質香菇栽培技術。并于2000年建立食用菌專業市場,先后舉辦了三屆中國北方食用菌交易大會,促進冀遼蒙三省區食用菌的交流與合作。
2000年至2004年,平泉食用菌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這期間,平泉在縣科技局成立了食用菌生產力促進中心,扶植多家企業成立科研機構,全縣食用菌自主科研體系初步形成。同時,政府大力扶持食用菌民營企業發展,森源、潤隆、三棵樹、乾通等公司形成龍頭企業群,食用菌基地規模迅速擴大。
2004年至今,平泉進一步提升食用菌產業的檔次和水平。2004年,將食用菌辦公室升格為正科級單位,增編添人,統籌全縣食用菌產業發展;2013年,成立縣食用菌產業服務局,推動全縣食用菌產業形成了香菇、滑子菇、杏鮑菇、平菇、黑木耳等多品種相補充、長短周期相結合、多模式周年生產、產業服務網絡化、生產基地園區化、龍頭企業集群化、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產業效益鏈條化的發展格局。全縣10萬農民因此受益,人均增收3000元,成為全縣扶貧攻堅的主導產業。
“從最初的24戶,到現在的4.5萬戶,正是靠著縣委、縣政府一屆接著一屆干,不間斷地扶持引導才成就了平泉的食用菌產業。”縣長曹佐金告訴記者,如今平泉縣打捆使用農牧、水利、扶貧等農口項目資金,每年給食用菌產業的支持資金最多達到2000余萬元,并不斷加大基礎科研力度,先后成立了食用菌研究所、食用菌研究會、生產力促進中心等科研機構,大大提高了菌業的科技含量。同時,下大力抓服務提升,菇農的食用菌大棚建到哪里,電就送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科技服務就跟到哪里。目前,食用菌收入占到全縣農民收入的46%。
用市場化的思維和市場的機制進行產業扶貧,如今在平泉已成共識。除了食用菌產業,平泉還先后建成了蔬菜、林果、養殖等產業,培育了榆樹林子果蔬交易批發市場、北五十家子杏仁交易市場、中國北方食用菌交易市場等各類專業市場,形成了深購遠銷的流通網絡,使產品能夠賣得出、賣得好,保證了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以產業為基礎,平泉結合貧困村產業基礎和種養習慣,瞄準市場需求,因村選產業,因戶定項目。同時,引導資金集中向園區投放,把園區建好以后,再組織貧困戶認領,對貧困戶進行逐戶重點扶持。并堅持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支持森源、潤隆等龍頭企業融資引智,擴大生產規模,增強帶動效果,推動特色產業和龍頭企業與市場進行有效對接,形成農戶持續穩定增收鏈。
“功成不必在我。”這是榆樹林子鎮黨委書記董博涵對產業扶貧的認識。從1994年到現在鎮里換了9任書記,但都堅定不移地發展設施蔬菜產業。經過20年的發展和培育,榆樹林子黃瓜被賣到了全國各地,影響著周邊黃瓜市場的價格。依托這一優勢產業,該鎮建設扶貧產業園區,實施“一戶一棚”富民工程,找到了一條符合當地實際、增收明顯的扶貧路子。
[河北新聞]2014年9月26日河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 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