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聞]15日,石家莊地鐵3號線的5個施工現場來了一批“新學生”:來自石家莊鐵道大學各院系的7名年輕教授。他們不是地鐵承建方聘請的工程指導專家,也不同于以往的本科生實習,而是在城市的地下“蹲點”一年,參與地鐵工程的現場施工和管理工作。用該校博士生導師、副校長陳進杰的話說,“不干體力活兒,但每天和工人們在一起”。
前一天,石家莊鐵道大學與石家莊地鐵3號線的承建單位中國鐵建17局集團公司簽訂人才共享協議。作為其中一項內容,該校首批青年教師將進駐該企業的施工點,進行為期一年的工程實踐鍛煉。據陳進杰介紹,這7名教師都擁有名牌大學博士、碩士學位,也都是學校的教學骨干,具有教授、副教授職稱。所謂“實踐鍛煉”,就是接受學校和中鐵17局的雙重管理,以脫產的形式,在施工一線接受學校老教授、中鐵17局工程專家的雙重指導,在生產一線發現科學問題,提升教學科研能力,提高課堂授課的生動性、實戰性。
這是該校與中鐵17局繼聯合建設央企進冀“工程地質災害防控工程中心”河北省重點實驗室之后的又一次戰略合作,也是學校在青年教師培養方面的一項改革舉措。談起校方的初衷,陳進杰表示,當前學校的青年教師,大多從本科生讀碩士、博士,“從一個校門進另一個校門”,缺乏實踐鍛煉和檢驗。目前,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有一批理論知識深厚、實踐經驗豐富的青年教師。石家莊鐵道大學培養學生的理念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發展快”,要想學生好就業、就好業,教師首先要“沉下來”、“接地氣”。
連日來,中新網記者進入石家莊地鐵建設工地,先后接觸這批教授級“見習生”,分享他們的城市“地下之旅”。
站在石家莊地鐵工程三號線小灰樓站的施工現場,任杰顯得有些興奮。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她是位“70后”,目前擔任石家莊鐵道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是機電一體化。這位女博士告訴記者:“親眼看到了我們學校參與設計的盾構機在現場的使用情況。這對我們下一步的科研非常有好處。”
炎炎夏日,盡管身處城市地下,記者還是感覺到汗水順著安全帽不斷流下來。市民期待良久的站臺已見雛形,布滿管線的隧道正以每天大約30米的速度伸向遠方。一邊在有些顫動的腳手架上行走,任杰一邊提醒記者在隧道里的行走方法。她認為自己非常幸運,因為在一些地方,特別是南方的隧道和涵洞施工現場,是女性禁入的。她認為工程人員可能出于某種迷信,有一次,她曾千里迢迢趕到某施工現場,卻因為身為一名女性被拒隧道之外,感覺非常尷尬?,F在,在家門口能有這樣的學習、實踐機會,讓她倍感珍惜。
同樣來自該校機械工程學院的汪西應教授也是位“70后”,在該校與中鐵17局人才共享協議簽字儀式上,曾代表青年教師發言。他表示,在企業實踐鍛煉期間,一定謙虛謹慎,聽從企業工作安排,聽從企業導師指導,為石家莊地鐵建設服好務。他的研究方向是工程機械,面對記者表示:“我想借這次機會,從機械的現場應用方面做一個深入的學習,將來把最先進的、在現場應用最廣泛的機械知識,引入到課堂當中,使學生知識的獲取始終站在最前沿。”
資料顯示,石家莊鐵道大學的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工程學院,創建于1950年,系當時全軍全國重點院校。1984年轉屬原鐵道部,更名為石家莊鐵道學院。2000年劃轉河北省,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2010年更名為石家莊鐵道大學,現為河北省重點骨干大學,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河北省政府共建高校。中國科學院院士申長雨,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彥良,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諾丁漢大學副校長余海歲等,均畢業于該校。
在石家莊鐵道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王岳森看來,此次教授“下工地”,是該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一項內容。據介紹,石家莊地鐵2012年開工以來,該校及時把“依托地鐵建設,鍛煉教師隊伍,加強人才培養,服務地方經濟”,作為一項戰略性舉措列入師資培養規劃。目前,該校有近20名教授受聘石家莊軌道交通公司和施工單位的專家顧問,學校主持起草的《石家莊市軌道交通工程資料管理規程》填補了河北省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資料管理的空白。
王岳森表示,多年來,石家莊鐵道大學注重教師工程素質和工程精神的培養,注重培養需求的緊密對接和基層成才的管道暢通,“我們最直接的收獲就是,在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情況下,我們的畢業生受到了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據統計,該校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率連年保持在96%以上,僅在石家莊地鐵1號線和3號線參建單位中,就有10個項目負責人或總工程師畢業于該校。截至目前,該校2014屆3416名畢業生簽約率達到了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