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過去,千畝荒灘已綠油油一片
行駛進秦立華的“地盤”,他把車停在一處地勢較高的坡地上。下車后,腳下是軟綿綿的沙土,周圍則是綠油油的一片。五年來秦立華已將1000余畝荒灘變成了“綠洲”。
“那些楊樹是2010年種的。”順著秦立華手指的方向望去,記者看到,楊樹枝條在微風的吹拂下輕輕擺動,仿佛在向我們招手。
走近后發現,這些楊樹直徑將近10厘米,已經有杯口粗細。“這是區農工委免費提供的樹苗。”秦立華說,一共280多畝,雖然是沙土地,但由于管理精細,楊樹的成活率達到了95%以上。
與楊樹林一路之隔的是核桃樹苗。“這是今年春天剛剛種上的,冬天種的那批樹苗稍微大些。”秦立華說,500畝樹苗中間套種的全是紅薯。
楊樹林的西側洼地里是30多畝蘋果樹,工人們正在樹趟中間種植紅薯。“蘋果樹已經長三年了,是新品種,具體怎么樣結了果才能知道。”秦立華說。
蘋果樹的南側是長勢很好的20畝桑樹和200畝櫻桃樹。桑樹果實累累,紅色的桑椹已經成熟,綠色的正在“茁壯成長”。
打了17眼井
保證沙地灌溉
記者注意到,無論核桃樹苗、紅薯,抑或是桑樹、櫻桃樹、蘋果樹,地里都鋪著細細的黑色膠管,一股股銀針般的細水流在作物根部慢慢滋潤著。“這是滴灌。”秦立華說,近千畝地幾乎都用上了滴灌。
讓人疑惑不解的是,滴灌所用的水從哪里來呢?秦立華介紹,為了讓樹木和農作物更好地生長,他打了17眼井。
雖然灌溉的問題解決了,可是,沙土上種植農作物可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秦立華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呢?那就是“置換”。“我們先挖一個一米見方的沙坑,然后把黃土放進去,替換原來的沙土。”秦立華說,這樣農作物就像生長在普通的土地上了,“每畝地大約需要挖一百六七十個坑來置換沙土。”
家里企業的利潤
全部用來治理荒灘
雖然成效已經顯現,但這幾年的投入卻超乎了秦立華當初的預期,“我當時覺得三百多萬就能搞定,沒想到,光填平十六七個大沙坑就花了300多萬。”
秦立華說,五年來,他打了17眼井、置換了黃土、鋪設了滴灌,還買了兩個變壓器,再加上人工費用,“花了得有七八百萬了。”秦立華說,現在,家里鍛造企業每年的利潤都被他用到了荒灘治理上,而且還有些資金缺口,“早就開始動用老本了。”
明知是超級投入,幾乎沒有回報,但為了改善周圍的環境,今年秦立華又承包了相鄰的藁城市的千畝荒灘地,目前正在打第一眼井。
村民:
這是造福子孫的好事
眼瞅著曾經的荒灘慢慢變綠,秦立華自是無比興奮和自豪。他親自開車把母親拉到現場,為的就是解開母子之間的心結;愛人也會不時到秦立華的林場轉一圈,臉上也逐漸露出笑容,“跟我鬧了好幾年的別扭,一直沒有好臉色。”秦立華呵呵一笑說,五年來,他把家里的生意全部推給了愛人,自己則一心投入到荒灘的建設中來,“人家不高興也是正常的。”
“一開始,大家都說他神經病,有錢燒得。”侯帳村主任何振民說,現在荒灘地恢復成這樣,人們非常佩服他,“確實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好事。”
五年過去了,侯帳村東北面的河灘地穿上了綠色大衣,在沙坑中生機勃勃生長的作物讓鄉親們告別了風起一臉土的生活,也開始讓一直付出的秦立華離夢想越來越近。“我的夢想是藍藍的天,白白的云,在未來的六年內,核桃園綠油油,通過咱的努力,把樹種活了,把這一塊荒灘治理了,變成一片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