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違建拆出舊址
5月7日下午,邯報融媒體記者走進h復興區鐵路大院辦事處軍營路社區,在該社區工作人員馮靜的帶領下,來到位于軍營路勝利橋東側的“中國人民銀行”舊址前。在邯報融媒體記者眼前,呈現出一幢長方形外觀的老式建筑,該建筑顏色為紅磚灰瓦,看上去頗具年代感,很不起眼,如果不是看到外墻上清楚地雕刻有“中國人民銀行”的字樣,它根本不會引起記者的注意。該建筑附近,違建已經拆除完畢,讓人感覺“破舊不堪”,很難想到這里曾也有過繁華熱鬧的景象,見證過我市銀行和郵電事業的繁榮與發展。
軍營路上的“中國人民銀行舊址”。
馮靜向邯報融媒體記者介紹,這處“中國人民銀行”舊址是前段時間社區拆違建時發現的,之前一直當民房使用,長期有租戶在此居住,由于它的建筑風格和周邊的民房一樣,一點也不引人注意。社區工作人員在拆違時也是看到了外墻上寫的“中國人民銀行”六個大字,感覺很好奇,就通過走訪在附近居住的上了歲數的老人打聽了解,才知道原來這里以前就是一個銀行。
馮靜說,“中國人民銀行”舊址這處建筑,從外觀看是一個整體,其實它是由兩個單位構成,南面是中國人民銀行,北面是一個郵電所。中國人民銀行的占地面積為257.7平方米,郵電所占地面積198平方米,兩個單位屬于獨立辦公,房內結構至今還保持著最初的辦公格局。在記者的要求下,馮靜拿鑰匙打開“中國人民銀行”的房門。進入屋內,記者看到正對著大門的房間面積大約有50多平方米,還有兩個小房間,房間內除了有之前租戶遺留下來的空柜子,其他什么也沒有,地面上的廢紙、塑料袋雜亂無章,墻壁也是灰乎乎的,房間的吊頂有的已經脫落,也看不出是什么顏色,總之一點兒也看不到當年銀行的影子。
從小和“中國人民銀行”做鄰居
居民張冬晨從小在這里長大,生于1972年的他可以說見證了這里數十年來的滄桑變化。張冬晨告訴記者,“中國人民銀行”舊址大約建于上世紀50年代,他的家就住在“中國人民銀行”北側的郵電所內,因為他的父親曾經是郵電所的所長。
軍營路
張冬晨說,他家和“中國人民銀行”僅一墻之隔,小時候他經常翻墻過去玩。其實外墻上“中國人民銀行”一行字的下面,還有一行字是“為人民服務”,但是因為年代太久,已經完全脫落看不出來了。“銀行內共有三間屋子,分別是營業廳、保險柜屋和一間辦公室。”張冬晨向記者描述,在一進門的營業廳內,有一溜大約1米2高的水泥臺子,臺子上有高高的鐵柵欄直通屋頂,鐵柵欄底部有小小的圓形洞口,可以伸進去一只手,方便人們辦理業務。營業廳一側還有一個方形的桌子,桌子旁有一個長條凳子,桌子上有那種蘸著筆水才能寫字的筆。
當時每天都有人進出銀行,銀行里大約有四五名營業員。那時候也沒有存折,人們都是拿著一張存單。張冬晨說,他還見到過有吉普車拉走銀行保險柜,可能是保險柜里裝滿了錢就要拉到別的地方,那個年代沒有運鈔車,吉普車就相當于現在的運鈔車了。當時銀行后院內住著一家四口人,因為晚上銀行也得有人看門,他聽大人說,為了保證銀行資金的安全,看門的叔叔手里還有一把五四手槍,他當時就覺得好神氣呀,可是沒有親眼見過。
中國人民銀行舊址土地使用證。
后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大概上世紀80年代左右,這些單位就搬走了。張冬晨說,到了上世紀90年代,隨著復興路、人民路的改擴建,軍營路上的這處中國人民銀行和郵電所就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采訪結束前,馮靜對邯報融媒體記者說,作為社區工作人員,我們很慶幸在拆違中發現了“中國人民銀行”舊址和郵電所這處有意義的地方。目前,我們的想法是要把這處建筑好好保護起來,盡最大努力對它破損的地方進行修復,同時也希望能找到屋內的相關老物件,盡量恢復原貌,留下歷史的印記,因為它承載了一個時代的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