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一次偶然機會,冀志林在電視上看到有人在木板上作烙畫,就倍感興趣,由于年輕時就熱愛畫畫,有一定的繪畫功底,老人就利用自己的特長開始自學烙畫。老人發現村里的葫蘆根本沒人要,都拿來當瓢用,他便萌生了在葫蘆上作畫的想法。這一開頭就再也停不下來了,走近冀志林老人的家中,隨處可見形態各異的葫蘆占據各個角落。老人說他剛開始學習烙畫時經常失敗,葫蘆扔了一堆又一堆,這么大的用量怎么辦?于是老人想到自己種植葫蘆,雖然辛苦但自產自用方便了許多。這葫蘆的用法也有講究,新采摘的葫蘆要盡快將第一層皮拋下來,騰空晾曬,曬的時間越長,葫蘆的顏色越好看,在葫蘆上做完畫后,刷一層保護漆,能讓圖案更長久的保存。“葫蘆長出來有各種形狀,選好以后就根據葫蘆的形狀, 然后往上面畫,需要畫的畫和葫蘆比較配合。”冀志林拿著葫蘆說。
起初的幾年,他的做法遭到了家人的反對,但老人依舊醉心烙畫,每天除了吃飯睡覺,烙畫占據了他大部分的時間,這股子堅韌勁兒確實令人佩服。“以前成天反對,弄得家里全是葫蘆,現在他經常到家了,摟住葫蘆不是畫就是燙,我現在看他也是挺辛苦的,反過來想想,我腦子就轉過來了,支持他吧,別把這個藝術丟了。”冀志林老伴周成珍說。
有了家人的支持老人的進步突飛猛進,從一開始要先在葫蘆上把想烙的畫用鉛筆畫出大概,到現在拿筆就烙不打底稿,老人的手法技藝日趨成熟。老人介紹,這烙畫工藝復雜,勾、擦、點、烘,只需一管烙筆,烙筆的溫度與選材之間‘接觸’的輕重緩急極很有講究,這烙畫下筆不能輕不能重,輕則不著色,重了又會一片焦黑,這就全憑作畫人的功夫了。一個小時左右,一幅栩栩如生的葡萄藤就完成了。“燙這個葫蘆現在已經有20多年了,已經養成了一種習慣,現在是每天要燙,愿意把這個民間藝術,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冀志林說。
冀志林對于烙畫藝術有著自己的見解,他的烙畫葫蘆及藝術創作不為經濟效益就為廣交朋友,讓更多的人認識它、了解它,讓它走近老百姓生活并成為一種大眾藝術品。目前老人已開始招收學員,免費傳授技藝,只為將這門古老的技藝完整的傳下去,使它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