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館陶縣前符渡村村民劉愛興、劉愛豪兄弟倆致電燕趙都市報,稱在其鄰村有一片無名烈士墓群,由于疏于管理,被當地村民逐漸鏟平,成為一片農田。兄弟倆覺得要為這些長眠地下的英雄們做點什么,所以,他們希望借助媒體給這些無名烈士尋找到一個可以安身的“家”。
綠油油的農田下安眠數十位無名烈士
6日,記者在劉氏兄弟的指引下,驅車近兩小時來到了河北館陶縣魏僧寨鎮馬蘭廠村。在村西一公里的麥田上,綠油油的小麥剛剛冒頭,根本找不到任何墳頭、柳樹等明顯標記,除了部分地塊有滲水外,和周邊麥田沒有區別。誰也想不到,這里曾安葬著一群無名的烈士。
“我小時候數過,一共48個墳頭,其中兩個大一點的,說是連長和政委的,其余都是戰士的墓。”55歲的劉愛興對燕趙都市報記者說。劉愛興、劉愛豪是兄弟倆,居住在相鄰的前符渡村。據其講述,當年他們村及周邊幾個村都屬于山東地區,在解放戰爭時是劉伯承、鄧小平主力部隊的后方醫療基地。當年家家戶戶都有打仗負傷的解放軍在家養傷。
而據村中老人講述,在馬蘭廠村安葬的無名烈士都是在名為“羊山”的地方打的仗,很多傷兵由于得不到及時的治療身亡后葬于當地。
劉愛興回憶,在八十年代前,每逢清明節,四里八鄉的學校都會組織教師、學生前來馬蘭廠村掃墓,一些師生還在無名烈士墓群處種植柳樹。但隨著田地分包到戶,這些墓地便逐漸荒蕪,漸漸的被農戶將墳頭鏟平,成為了農田。
-“羊山戰役”曾殲滅國民黨5萬大軍
記者查詢史料記載,“羊山”應為“羊山集”是山東金鄉城西北30華里處的一個大鎮,該村鎮背靠羊山。
羊山集東西長約3華里,因為靠山,以石磚房居多,周圍環有寨墻,并有外壕一道,東南兩邊地勢低洼。該集北面有一座東西向長約2000米、高400米孤山,有三個突出山峰,遠處望去,猶如一只綿羊臥在那里,羊山集由此而得名。居民稱東峰為“羊頭”,中峰為“羊身”,西峰為“羊尾”,羊身高于羊頭和羊尾,能瞰制整個羊山和羊山集。
1947年6月30日晚,劉鄧大軍在魯西南地域的黃河邊上,一舉突破了國民黨自以為可抵40萬大軍的“黃河防線”,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7月13日,劉鄧大軍將參與阻擊的國民黨3個師分割包圍,于14日殲其大部,其余退守羊山,以國民黨第66師為主力,雙方正式在羊山集處展開攻防戰。整個戰役進行到7月28日,歷時16天,最終以國民黨第66師被全殲,余部撤離而結束,但解放軍也傷亡慘重,二縱隊司令員陳再道將軍后來感慨萬端地說:“羊山集這一仗,是我們打得最苦的一仗!陣亡的戰士最多!”
至此,劉鄧大軍結束魯西南戰役,共殲敵5萬余人,俘敵4.3萬余人,收復了魯西南地區,從而打開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大門。
-倆農民兄弟望給無名烈士尋到一個“家”
劉愛興、劉愛豪告訴燕趙都市報記者,小時候父親就一直告訴他們,咱們家住過人民的軍隊,這些最可愛的人不僅解放了全中國,而且還讓全家過上了幸福的日子,一定不能忘記他們。
2001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劉氏兄弟獲悉了馬蘭廠村無名烈士墓群的現狀,兄弟倆覺得要為這些長眠地下的英雄們做點什么,最起碼要給他們找到一個“家”。
“從那一刻起,我們就開始給各級政府、民政部門、軍隊寫信,反映這些烈士墓群的現狀,但現在還沒有引起重視,但我們不會放棄這件事的。”劉愛豪說道。
在信中,劉氏兄弟寫道:“烈士為我們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他們年輕的生命,我們能有今天幸福的生活,全市烈士們用年輕的生命給我們換回來的,可今天我們卻連一個墳頭也不能給他們留下,我們對不起他們,愧對我們的恩人。……望能恢復48位烈士英靈的遺跡,為英靈留一席之地。”
在館陶縣魏僧寨鎮政府,工作人員對前來采訪的燕趙都市報記者表示,未聽聞馬蘭廠村烈士墓群的事情,他們會盡快派人到當地了解情況,并及時上報上級單位。
通過當地宣傳部門,燕趙都市報記者從館陶縣民政局得到反饋,該縣民政系統兩千余名烈士名單均為館陶籍烈士,并無記載馬蘭廠村無名烈士的信息,但對記者反映的無名烈士墓群現狀一事高度重視,將盡快了解詳情,妥善安置。
疑為羊山戰役烈士墓群 近日,河北館陶縣前符渡村村民劉愛興、劉愛豪兄弟倆致電燕趙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