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新聞]邯鄲臨漳縣81歲老人張富生自編快板書,60多年來,通過自己的表演,記錄日新月異的新生活。
張富生是臨漳縣章里集鄉北東坊村一個普通農民,從小熱愛說唱。因能出口成章,語言幽默風趣,人們稱他為“快板張”。他見證了生活的變遷,感受到農村生活的變化,為了讓更多的人銘記歷史,也為了讓大家了解如今安定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他將這些經歷編成快板書和文藝節目,并展現出來。張富生告訴記者,他14歲參加兒童團,在村里放哨、送信、宣傳。1945年,平漢戰役打得非常激烈,子彈滿天飛,他也不害怕,給戰士送過飯和水,還給他們說快板。解放后,張富生在不同時期,圍繞身邊的好人好事,創作作品,受到群眾一致好評。
20世紀60年代,張富生多次到勞動工地、廠礦企業義務演出。一次在筑漳河防護堤的工地上,張富生自編自演的快板書《農民兄弟多奇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熱情贊揚了人民群眾興修水利、戰天斗地的壯舉,表達了時代主題。1968年春,為感謝縣機械廠對他們村打井修渠、重建家園的無私支援,張富生代表村里3000民眾,扛著錦旗給工人當場表演了《工人農民是一家》的快板書,受到了工人的拍手稱贊。70年代末,他被臨時選調縣劇團到地區參加匯報演出。進入八九十年代,他創作不輟,有尊老愛幼的《勸孝文》,婚喪事簡辦的《志全勸妻》等膾炙人口的劇段。這些作品,熱情謳歌了改革開放的好政策給農村帶來的新氣象,同時,也給人們提供了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精神食糧。
為了跟上時代變化,張富生摘抄報刊、書籍上的文章,再反復琢磨編成節目。隨著農民文化生活的提高,他又自編、自導、自演娛樂節目,還把不同農時種什么、怎樣管理等農學知識編成快板書,傳播到農村。為了方便演出,他用紅布寫上當日宣傳的“新聞”掛在自行車車把前,再放上擴音小喇叭,騎自行車到成安、磁縣、魏縣,甚至河南、山東等地四處宣傳。
只有高小文化的張富生,要持續創編快板書,在精力與體力上都感到過困難,但他從未產生過放棄的念頭。他說:“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要想戰勝自己,就必須攻破文化這一關。”他告訴記者,為了積累知識,他平時省吃儉用,攢錢買書。白天沒有時間,晚上挑燈熬夜,學習文化、政治、法律等相關知識。他還買了一臺收音機,聽新聞、聽講座,了解國家大政方針政策。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20世紀70年代,他創作的節目《苦難的日子》,代表縣劇團參加邯鄲地區文藝匯演,并榮獲金獎。
如今,張富生已兒孫滿堂,家人希望他能在家安度晚年,可他依然不愿停下腳步,還經常到附近鄉村進行義務宣傳。張富生表示,到現在,他已經騎壞了8輛自行車,用壞了12部喇叭。60多年來,他常常白天干活,晚上熬夜自編劇段,目前,已有快板書作品500余篇,約300萬字,義務演出上萬場,觀眾上百萬。幾分汗水、幾分收獲,張富生的作品曾多次在報紙和刊物上發表,受到了省、市、縣政府部門及群眾的贊揚,獲得“模范村民”、“老有所為先進個人”和“優秀農村宣傳員”等光榮稱號。
[邯鄲新聞]邯鄲臨漳縣81歲老人張富生自編快板書,60多年來,通過自己的表演,記錄日新月異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