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新聞] “老魯,你這麥子是水肥不足,要盡快澆返青水,每畝再追施碳酸氫銨20公斤。”3月11日,邯鄲市曲周縣白寨鄉科技小院里,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趙鵬飛整理科研數據時,收到一條微信,便對著手機講起話來。
趙鵬飛解釋說,別人家地里的麥子都開始返青了,可白寨鄉北油村魯新海家的麥子卻有干節現象,病怏怏的,魯新海就用手機拍了張照片,給趙鵬飛發了條微信。
據了解,自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與曲周縣聯合在曲周建立科技小院以來,中國農大師生吃住在村,長年為農民提供農技服務,也把最新的科技手段教給了農民。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信息傳播變得更加便捷和豐富多彩。
今年46歲的呂玉山,由于和農大師生接觸多、知識了解的多,每年他家的糧食總能得高產,現在已經成了村里的“土專家”。打開呂玉山的微博和QQ空間,關于農業種植、養殖技術方面的圖片和文字信息非常豐富。像呂玉山、魯新海一樣,附近村子里的農民紛紛使用微信、微博和QQ,與農業技術員和中國農大師生聯系。
“原來有了問題打電話,電話里時常說不清楚。”趙鵬飛說,現在通過微信、微博平臺,只要農戶發送一張現場拍攝的照片,就可以辨別作物癥狀,判斷農作物出現的問題,以便對癥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