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陸地生態系統,但也并非一無是處。”山東大學環境研究院教授李衛軍和英國伯明翰大學研究員時宗波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霧霾顆粒物有可能增加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從而部分延緩全球變暖。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學·進展》雜志上。
李衛軍告訴記者,長期以來,科學家們相信,由人類活動和自然排放形成的酸性物質能夠促進不可溶解鐵氧化物向可溶解鐵轉變,如果這些顆粒物沉降于海洋表面能夠增加海洋表面生物可有效利用的鐵,并與其他營養物質如氮、磷等一起促進海洋微生物的生長,這一過程會導致更多的二氧化碳儲存在海洋中,起到減緩全球變暖的作用。但是此前缺乏直接證據證實這種鐵酸溶解理論。
此次科學家在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之間的黃海海域采集的顆粒物中發現了鋼鐵工業和燃煤產生的含鐵顆粒和其表面的硫酸鹽包裹層,并確認硫酸鹽包裹層中含有可溶解鐵,從而首次從外場觀測樣品為鐵酸溶解理論提供了“鐵證”。
李衛軍表示,北半球大氣中的硫酸鹽主要來自于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硫的轉化。東亞地區的二氧化硫氣體主要來自于燃煤和重工業生產排放。研究人員因此確認,黃海大氣中含鐵的硫酸鹽是二氧化硫氣體反應生成的酸性物質和一次排放含鐵顆粒進一步反應的結果。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可能已導致海洋中的大氣可溶解鐵增加了數倍,這極大增加了全球海洋吸收溫室氣體能力。”時宗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