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藍天華都苑小區74歲的老人余水姑拿著一張印有二維碼的卡片,掃碼打開了小區封閉式垃圾箱,準確地將手中垃圾分類投入,這些垃圾將進入終站經過智能篩選找到最終“歸宿”。14日記者獲悉,柯橋城區餐廚垃圾處理中心一座容量達800噸的厭氧罐施工已近尾聲,伴隨著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柯橋垃圾分類處理循環體系“整裝待發”。
垃圾分類概念不清、資源化利用率低導致“垃圾圍城”窘境頻發,成為城市發展的桎梏。在柯橋,智能系統與垃圾分類正碰撞出驚艷火花。通過源頭智能化分類和后端自動化處理,生活垃圾分類難題迎刃而解。
去年年底,柯橋街道投入100多萬元,在藍天華都苑等5個小區試點二維碼智能垃圾分類系統。小區內,垃圾袋自助發放機、智能垃圾分類專用收集箱、可回收垃圾四分類智能回收平臺三大硬件設備,將物聯網、二維碼等技術手段結合,實現了垃圾投放的有源可溯,從領取垃圾袋到投放垃圾全部實施智能化操作。
即使是像余水姑這樣的老人,也能輕松便捷地完成垃圾分類的操作。垃圾箱還會自動記錄投放的垃圾重量并換算成積分記錄在卡片中,余水姑每月憑著卡中的積分就能領到不少日用品。
智能化的便捷性與人性化的獎勵機制助推著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聵虻褤P社區主任張曉鴻告訴記者,實行智能垃圾分類試點后,小區內400多戶居民大多數已經能準確將垃圾分類。
管住了垃圾分類處理的源頭,后端處理系統也充分運用人工智能之力。在柯橋城區餐廚垃圾處理中心,一套完整的垃圾處理流程看得人目不轉睛:運送來的垃圾被投入投料斗,經過破袋、彈跳篩實現自動篩選,其中的無機垃圾被運走填埋,剩余的廚余垃圾經過生物質破碎機打成泥漿,進入厭氧罐發酵,制成沼氣實現資源化利用。
“整套系統實現高度智能化運作,處理量完全可以滿足柯橋全區的廚余垃圾處理需求。”柯橋城區餐廚垃圾處理中心主任柯愛萍介紹說。
據悉,去年柯橋城區以四分法實現118個小區垃圾分類全覆蓋??聵蚪值擂k事處副主任陳玉磊告訴記者,為進一步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的準確性,柯橋街道開始試點推行智能化的垃圾分類,今年還將新增5個小區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