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國家氣候中心宣布,據最新監測結果顯示,2016/2017年冬季拉尼娜事件未能正式形成。這表明赤道中東太平洋拉尼娜狀態持續了4個月,終于未能達到連續5個月的基本判定指標,從而宣告冷水過程止步在拉尼娜狀態。
自去年8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拉尼娜狀態出現以來,專家根據監測數據推斷有可能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并預測受拉尼娜影響,2016/2017年冬季很可能是個冷冬。而剛剛過去的1月,多地氣溫偏高,有些地區甚至是史上最暖的1月。隨著冬季拉尼娜事件未能形成,這個冷冬注定失約了。
拉尼娜是指發生在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大范圍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在出現拉尼娜的年份,“冷冬”概率在70%左右。讓人記憶猶新的是2008年初的“拉尼娜”,當時我國南方出現罕見的大范圍低溫雨雪天氣,嚴重影響了電網運行和春運。
依據中國氣象局最新修訂的《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監測業務規定》,當關鍵區(尼諾3.4區)海表溫度距平指數3個月滑動平均值低出同期0.5℃時,即進入拉尼娜狀態,持續5個月以上便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
自2016年8月進入拉尼娜狀態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冷海溫持續平穩發展,但在秋季后冷海溫范圍縮小,強度減弱。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自2016年11月以來,拉尼娜狀態已經開始明顯減弱,11月、12月和2017年1月連續3個月的月平均尼諾3.4指數分別為-0.55℃、-0.42℃和-0.33℃。
根據計算,12月3個月滑動平均指數為-0.43℃,略高于-0.5℃,由此導致拉尼娜狀態僅持續了4個月,從而未能滿足監測所需基本條件,不能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
據介紹,拉尼娜的原動力是信風和冷水。信風使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區,在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進行補充。當信風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深層海水上翻現象更加劇烈,導致海表溫度異常偏低。而這使得氣流在赤道太平洋東部下沉,而氣流在西部的上升運動更為加劇,有利于信風加強,引發拉尼娜現象。
而這次拉尼娜事件之所以沒有形成,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認為原因有二,首先,冬季拉尼娜所乘之風并不給力,即由東吹向西的信風太過弱勢,使東太平洋的冷水上翻不足,導致拉尼娜持續“低迷”。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全球變暖,尤其是全球海表溫度的變暖趨勢十分明顯,這使暖水事件易于達標,而對冷水事件比較不利,導致近年來拉尼娜事件與厄爾尼諾形成不對稱性。今年我國冬季異常偏暖,主要原因是東亞冬季風偏弱,冷空氣過程偏少、影響范圍偏北所致。
國家氣候中心預計,2017年后冬至春季,赤道中東太平洋仍將繼續維持正常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國家或機構由于采用不同的資料或數據分析技術,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國家氣候中心正密切關注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的變化,以及它對冬季氣候的影響,將及時提供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