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六早7點半,王樹方都會背著音響設備和一摞登記表,乘坐四五十分鐘的公交車,趕往長春市牡丹園,張羅相親活動。今年68歲的王樹方是牡丹園相親會會長,義務“紅娘”當了10年。
王樹方最初張羅成立相親會,是為了幫大兒子找對象。2005年11月11日,王樹方和幾位老人參加了當地電視臺一檔給兒女找對象的節目,“沒啥效果”。他提議在公園里弄個定期的相親活動。
牡丹園相親會,參加的多是父母。信息表掛在兩棵樹之間栓的繩子上。最早只有十多個家長,為了擴大參與人數,王樹方主動聯系媒體,經報道后,首個周末就有700多名家長前來。第二年的“七夕”活動,人數超過3萬。
口口相傳,牡丹園相親會成了長春人相親的首選去處?,F在,牡丹園相親會有核心志愿者11名,大部分是六七十歲的老人,最年輕的是“70后”。
除公園內的相親會外,牡丹園相親會還成立十多個QQ群,分為“80后”群、“70后”群和離異群等。志愿者會不定期組織群友參加徒步、聚餐等活動。“不能只靠家長,得鼓勵年輕人自己走出家門,認識新朋友,”王樹方說。
相親會成立第二年,就有夫婦抱著孩子到牡丹園來道謝。王樹方開玩笑說,“第一代牡丹園寶寶誕生了。”
王樹方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就是通過相親會認識了一位姑娘,二人已結婚多年。
參加牡丹園相親會活動的人群,遍布各個階層,有副市長的女兒,也有打工一族。據王樹方的不完全統計,10年來,通過牡丹園相親會相識并結婚的青年男女有5000多對。
牡丹園相親會不僅為長春居民提供婚戀交友信息,還專門有志愿者服務長春籍在外地工作的人。
現在,主動給年輕人介紹對象的人越來越少,有的拍擔責任,有的則介紹幾次不成功后作罷。65歲的志愿者袁柏清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現在,每個人的生活圈子越來越小,鄰里對門多年都不熟悉。公益相親會這種形式很有必要。”
作為會長,王樹方買了不少婚戀心理學的書。“現學現賣”,相親會現場,他拿起話筒,打開音響,宣傳起他眼中的正確擇偶觀:“要找有能力,而不是富二代,有能力的人能把窮日子過富”,“正視自己,看清對方,不要五分條件硬要找十二分的”。
牡丹園相親會掌握的數據顯示,征婚人群中,男女比例為四比六。“剩女”多是高學歷和高薪水,而“剩男”則各方面條件都差些,征婚雙方出現了斷層,王樹方說。
幫自己孩子找結婚對象,還是應該“門當戶對”,這是相親會成立10年來沒變的規律,多位老志愿者告訴記者。
今年60多歲的汪春華,在牡丹園相親會當了6年志愿者。起初來牡丹園,是為給女兒找對象。轉眼6年,女兒的婚姻還是沒有著落。
汪春華女兒從前是民辦中專的英語教師,因為不是在編教師,相親時,事業單位男青年的家長們看不上這點。國企年輕工人的家長向汪春華打聽她女兒狀況的倒是不少。“可我女兒看不上工人,希望能找個學歷和自己匹配或是比自己高的,說這樣才能有共同語言。”
后來,汪春華的女兒離開學校,當起導游,國內外出差,收入可觀。但也因此更不好找對象。“男方家長一聽她在私企,又是個不能在家常待的導游,就不愿再多聊”,汪春華開始覺得,34歲的女兒能結婚是件奢侈的事?,F在,她和女兒的要求是,不管對方是否有車有房,只要求能自立、談得來。
今年33歲的齊宇(應當事人要求化名),因為大學時就入伍,少與外界接觸,找對象的事也耽擱了。前年,他轉業成了一名公務員。近兩年,他加入了牡丹園相親會,參加過不少相親會組織的徒步、聚餐等活動。齊宇說,年輕人得從家里走出來,才能認識更多的異性朋友,找到另一半的速度才能加快。
“有房有車,工作穩定,長相、身高也不錯”,王樹方說,齊宇的條件在相親會里算是優質的。有眼緣,性格合得來,女方工作穩定,是他的擇偶條件。其間,他也曾交往過一個姑娘,一個多月后,覺得性格不合,分了手。
“找結婚對象還是要看對方的綜合素質,諸如身高、外貌、家庭、工作和性格等方面”,今年38歲的李曉婷(應當事人要求化名)說。
8年前,李曉婷的母親帶著她的個人資料到牡丹園找對象。“這姑娘是整容醫生,長得漂亮,性格也好”,王樹方特別為她留意,先后介紹了20多位,最后與王樹方“鄰居的同事的孩子”情投意合?,F在,李曉婷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為了表示感謝,李曉婷的母親拿著兩瓶白酒和一桶茶葉到牡丹園送給王樹方。
李曉婷說,門當戶對并不是個貶義詞,各方面和自己匹配的另一半能讓婚姻更穩定長久。“我找對象的時候,還不像現在大多要求有車有房”,對她而言,物質條件是可以婚后創造的。
有多年紅娘經驗的王樹方總結,剩男剩女的原因有三:太挑剔、自身條件欠佳和緣分未到。
有些人第一次到牡丹園相親會,就找到了結婚對象。但也有人兜兜轉轉,始終沒離開過“牡丹園”。10年前,老李的兒子從部隊轉業到政府部門工作,長相不出眾,家境也不是太好,但對女方要求苛刻。老李幾乎每周必到。他的兒子如今40多歲,從而立之年找到不惑之年,全家人期待的那位兒媳還沒有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