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家著名的糖炒栗子炒貨店,但因為在店面招牌和標簽中標注了“杭州最優秀炒貨店”的字樣,日前,被杭州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以違反《廣告法》為由處罰20萬元,老板方林富感覺很冤,一干網友也為其叫屈。目前,20萬元的處罰并非最終決定,接下來還會依法進行行政處罰聽證。(1月14日《錢江晚報》)
方老板覺得冤可以理解,他自認為規規矩矩做了大半輩子炒貨生意,經驗豐富,用的也是上等原材料,價格也合理,干嘛就被執法部門盯上了呢?就算“最優秀”仨字用得不妥,執法部門責令改正不就行了嘛?何必要開出20萬元的罰單。
網友又怎么認為他冤了呢?有這么幾種說法,一是選擇性執法;二是處罰偏重。人家是炒貨店,做的是小本生意,承受不起這么大的一筆罰款;三是處罰前為什么不先責令其改正,如若不改,再罰也不遲。
聽完當事人和網友的說法,再來聽執法部門怎么說。西湖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北山所相關負責人稱,“我們是接到了投訴,反映炒貨店涉嫌違法廣告,按照相關程序,趕到現場取證并立案調查,最終確定證據,依據現有法條,依法行政。”按照新《廣告法》第九條,廣告不得使用“國家級”、“最高級”、“最佳”等用語,否則按照第五十七條規定,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發布廣告,對廣告主處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現在執法單位對老方處以下限處罰已經算照顧了。
雖然我同意執法部門的說法,但認為此次執法仍可商榷。從執法角度看,執法部門看似在按《廣告法》依法行政,但對照第五十五條規定發現,只有當違反本法規定,發布虛假廣告的,才能處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也即是說處罰的前提是業主惡意使用“最”字,且造成惡劣影響。換句話說,當執法部門認定該業主謊稱“國家級”“最高級”“最佳”等用語欺騙消費者時才能照章處罰,否則應另當別論。
如方老板開的這家炒貨店,其炒制的糖炒栗子品質好,信譽好,老少無欺,深受消費者歡迎,單就杭州一地來說,也許是“最優秀”,執法部門在沒有貨比三家,做出最終鑒定的情況下,就不能認定其在發布虛假廣告,欺騙消費者。也即是說,執法部門在未經調查、舉行聽證的情況下便按照上述規定對其處以20萬的罰款,未免草率從事。
據我所知,自去年9月1日出臺新《廣告法》后,執法部門對使用“國家級”、“最高級”、“最佳”等用語的企業商家處以20萬及以上罰款的尚未有聞,杭州可能就此一例,因而為了體現法律的嚴肅性,更需要執法部門科學執法,嚴格執法,公平公正,不可偏廢。
希望執法部門接下來在為方老板舉行的聽證會上虛心聽取各方意見,對其是否惡意使用頂級用語,有否造成惡劣影響做出評估,然后確定處罰,將本案辦成一個典型案例,供今后各地執法借鑒。同時建議司法機關以此案為藍本,就此出臺司法解釋,進一步細化包括“極限用詞”在內的處罰條款。王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