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的是,老師關心學生的出發點是好的??墒?,安慰的背后,卻暗藏著一個邏輯——大學生下基層是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的無奈選擇。不得不承認,大城市的高校密集、人才多、競爭激烈,謀得一份好工作并不容易。但其實去與留,都是個人的自由選擇,不存在高下之分。
評價一個大學畢業生是否有出息,重要的標準就是畢業之后的去向。大學畢業之后,留在大城市,往往被別人視為成功。有一項調查顯示,75%的大學生在就業意向上會首先考慮父母的看法。尤其是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即便兒女遠離自己,他們也希望孩子們能扎根在大城市,子女在大城市工作,讓他們覺得更有面子。
選擇到基層,有些大學生會“水土不服”。正如一個老家在西部的女研究生說:“回老家生活有很多不便,就單說在縣城買衣服,對我而言都是一件難事。”這是一些大學畢業生不愿意回到基層的直接原因。一些中西部地區的縣城,往往缺乏生活休閑設施。下班之后,很多年輕人的娛樂活動無非就是打牌、唱歌、吃夜宵。如此單調的生活,讓大學畢業生們覺得沒有新鮮感。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基層的環境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對于大學生就業有吸引力的基層崗位,無非是公務員、事業單位的崗位,穩定、安逸、節奏慢。但現實情況是,到了基層,有些大學生無用武之地,甚至感受不到公平正義。有一位西部的縣長曾經趁著春節人們返鄉時期,寫了一封公開信,號召青年回鄉創業。然而,“買賬”的年輕人寥寥無幾。
要讓大學畢業生把“下基層”與“留北上廣深”作為同等序列的選項,一方面需要制定相關政策,解決大學生為什么來、能干什么、未來發展等問題,同時也要給他們創造更好的環境,“配套設施”不能忽略。另一方面,應當幫助大學生進行深度的職業生涯規劃,讓他們能在基層生根。
就業創業,關鍵看是否能干一番事業,在哪里無關緊要。大學生下基層,絕不是無奈的去處。
臨近就業季,高校班主任會統計就業率。一些暫時的就業困難戶,往往成為老師們重點關心的對象。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