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野游”安全到底如何保障,又由誰來監管呢?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戶外“野游”事故頻發
新疆地廣人稀、景色奇美,被許多“驢友”稱為“戶外天堂”,與內地相比,新疆人組隊或自助“野游”的機會和去處也更多。“野游”造成的意外事故因此頻頻發生,相關部門也為此付出了很大代價。
去年4月6日,36名驢友在烏魯木齊市石人溝景區迷路后走散,其中3名隊員先行走出,其余33人情況不明。就在同天晚上,昌吉以南40余公里的大青山懸崖上,兩名驢友被困,經過數十個小時的搜救才得以脫險。
今年2月,《2014年新疆戶外安全事故報告》出爐,報告由新疆山友救援隊全疆范圍18支救援分隊提供資料并編輯整理,主要收集了2014年度新疆境內12起山友救援隊出動救援和未求援的戶外意外事件。12起戶外徒步涉險事故中意外死亡1人。從戶外徒步風險的主體來看,新疆本地人占大多數,只有兩起是內地戶外徒步愛好者。本地人在戶外意外事件中的比例從2013年的50%上升到了近83%。
除了戶外徒步,市民自駕至深山“野游”遇險的情況也增多。今年4月28日,烏魯木齊市民張女士與友人駕車到烏魯木齊石人溝風景區游玩,并將車開到景區以外山林深處的湖邊。由于當天剛下完雨,路面泥濘濕滑,張女士的車險些沖入水中,緊急拐彎剎車過程中,車輛側翻,張女士和友人身上多處受傷。
網絡組織“野游”增多
雖然“野游”事故高發、危險重重,人們對“野游”的熱情卻絲毫未減。近期,記者走訪了烏魯木齊市周邊的石人溝、白楊溝、鷹溝等多個林區景點,發現在規定景點范圍外自助“野游”的市民仍有很多。
5月17日,記者驅車前往烏魯木齊市石人溝景區,出城進入山區后隔一段路便可看見有車輛停在附近的山坡下,人們在車旁支起烤爐野餐燒烤。幾經輾轉,記者找到了張女士遇險的湖泊,通往該湖泊只有一條被眾多車輛行駛軋成的土路,崎嶇顛簸,且周圍無任何路標和安全設施。
白楊溝是烏魯木齊市民家喻戶曉的景點,然而記者發現,市民如今不喜歡進入景點內游玩,而是在途中的路兩側樹林中“安營扎寨”。“外面的景色和里面差不多,進去還要買門票,不能隨意停車搭帳篷,還不如在外面玩呢。”“野游”愛好者薛先生向記者道出其中緣由。當記者詢問安全問題時,薛先生表示:“這方面倒真沒有太多考慮。”
7月5日,記者走訪烏魯木齊縣鷹溝時,發現有一支徒步探險隊伍正往附近的山林中行進。據了解,該隊伍共7人,其中有深山徒步經驗的僅兩人,其余均為首次進山徒步者。“我們是通過微信群組織的,就想來一起嘗試,應該不會有什么危險吧!”其中一名徒步者告訴記者。
不可忽略的是,如今網絡組織“野游”也成為一種趨勢。記者在新疆知名戶外網站看到,該網站每周都會公開發布戶外活動信息,夏季有100個左右,冬季有70至80個,年活動量可達5000余個,此外還有難以計數的人通過其他網站、QQ群、微信群等組織“野游”活動。
“野游”存危險監管難
“野游”者如此眾多,安全如何保障?這種不定性的旅游方式又該由誰來監管呢?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旅游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游客在正規景區景點內的游覽活動受景區管委會以及當地旅游部門監管和保障,如出現任何安全和服務問題可向該景區游客服務中心反映或投訴;而規定景區范圍外的山區或林帶,由當地林業部門監管,旅游部門無法對此進行監管保障。
對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業廳工作人員則認為,林業部門的確負責監管森林、濕地、荒漠和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原則上講,應該禁止游客在林帶或深山進行戶外活動,山林中野生動植物頗多,地勢險惡,容易威脅到游客的自身安全;此外,游客在林帶游覽甚至燒烤、露營,輕則破壞植被、損害自然資源,重則捕殺野生動物,燒烤還極易引起山林火災”。
同時,這名工作人員也表示,雖然“野游”屢被禁止,但由于新疆山林覆蓋廣泛,監管人手有限,確實是“有心無力”。“要杜絕安全隱患,游客應自覺樹立安全旅游意識、掌握安全旅游方法,到安全合法的旅游區域進行游覽。”這名工作人員說。
新疆山友救援隊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戶外活動中,目前只有狼塔活動是由烏魯木齊認證領隊組織的戶外活動,其余活動類型則分別為山友AA、個人探路、QQ群組織、非認證領隊組織、朋友結伴等;而后者將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危險因素。“擅自改變路線、擅自進入未開發景區、缺乏常識判斷及應急處理常識等都可能引起傷亡事故,應盡量跟隨正規戶外團隊和有資質的領隊。”這名工作人員說。
隨著人們出行方式和娛樂方式日趨多元化,野游(即自助到非官方景點游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節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