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潘長江小品
[國內新聞]近年來,央視春晚中涉嫌歧視的節目不斷遞減。這是一種可喜的進步。不過,歧視話語的殘余依然存在,并且于不經意間再度出現于羊年春晚的舞臺,讓吾等觀眾不吐不快。
在羊年春晚中,蔡明式毒舌再次引發了不少吐槽。盡管她已經節制自己的諷刺欲,但還是部分重蹈了調侃生理特征的覆轍。譬如,稱潘長江為“大個子”,就擺脫不了身高歧視的嫌疑。
當然,如此說話絕不意味著完全否定她和整個小品。從總體上講,《車站偶遇》的編劇、演員、導演都表現出了一定的自制力?;蛟S,他們感到困惑的是:在平等精神日益普及的今天,諷刺藝術的底線何在?如果去掉了任何調侃性的話語,喜劇怎么維持其喜劇性?對于蔡明等以戲謔見長的演員來說,如何保持精神和技巧的平衡?顯然,正是在這種不確定狀態下,某種深藏于潛意識中的慣性又起了作用,歧視性話語又借演員的“毒舌”溜了出來。
小品屬于喜劇藝術。喜劇離不開諷刺,但諷刺不等于歧視。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大哲亞里士多德強調喜劇家不能歧視人的先天缺陷:“沒有人去責怪一個天生丑陋的人,而責怪那些因不鍛煉和不慎重而導致如此的人。對于傷殘人也是這樣,誰也不會去嘲笑一個生而盲目或因疾病、打擊而失明的人,卻都在責怪那些因酗酒和放蕩而致盲的人。所以,凡是由我們自己而造成的身體上的惡,都要受到責備,而我們無能為力的就不受責備。”
只有那些和自由意志相關的東西才可以諷刺,而任何諷刺都不能傷害人的尊嚴。從這個角度看,“一顆黑心,兩種準備”屬于合乎情理的戲謔,但某些先天的生理特征則不應該被調侃。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更有效地清除歧視話語。
昨日,游客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撐傘等待觀看降旗儀式。當日下午北京普降小雪?! 〈竽瓿跻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