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麗水市云和縣白龍山街道程宅村離縣城不過四五里地,這個看似平常的近郊小山村卻做了一件全省都沒有做過的大事。全村原本散落在千余畝土地里的122座祖墳如今被集中到了一個4平方米的墳塋(墓穴)里安放。由此,云和縣節約了1千多畝土地,如今一座新興的工業園區正在原先的墓地群上建設。
根據省民政廳的數據,這樣的生態墓葬全省尚屬首次。
向低丘緩坡要發展空間
村主任主動提出遷墳
52歲的程曉東是程宅村的村主任,也是主動提出遷墳的人。
程宅村是一個有一千多人口的行政村,其中有300多人姓程,程姓也是村里第一大姓。老程說,他們的祖先來自福建,因為躲避戰亂,清朝時移民到了這里。
跟村里大多數村民一樣,老程家的祖墳也散落在山林間,最早的墳塋一直要上溯到13代前。對于這些老祖宗,除了程家的族譜里能尋得見名諱,老程自己已經沒有印象了。“應該是在清朝嘉慶年間了吧,祖宗也是一個莊稼把式。”
2012年7月,云和縣提出了向低丘緩坡要發展空間的政策,程宅村的祖墳開始面臨遷移的命運。
當云和縣民政局工作人員找上門時,程曉東覺得很坦然,“我個人沒意見,村里的祖墳已經十幾代了,我覺得可以把村里年代久遠的祖墳都安在一起,這樣更省地方。”
程曉東的這句話引起了云和縣民政局長余高進的興趣。
于是,程曉東第一時間找到了60歲的程巖興。老人是程氏家族里頗有威望的老者,念過書,懂得大道理,他的想法跟程曉東不謀而合。
幾天后, 程巖興組織程氏家族的人在村東頭的廣場上開了一次會。
會上,有人炮轟,有人支持。但最后大家達成了一致,有122戶村民愿意把六代以上的祖墳安葬在一起,而幾戶不愿意安葬在一起的村民則把祖墳遷到了村級生態公墓。
122名祖先遷到同一墓穴
按輩分安放骨灰罐
集中安葬祖墳的這塊墓地由云和縣民政局著手打造,地址就位于村公墓邊。
墓地占地大約四平方米,墓穴設計了階梯式的立體空間,按輩分高低依次安放著122個精巧的骨灰盒金罐,里面裝著從祖墳里挖掘出來的祖宗的殘骸。其中年代最久遠的來自清嘉慶二十四年的墓葬,即1819年,最近的則是距今百年左右的6代祖墳。
“我們要做到尊重逝者,尊重村民的先祖,尊重村民的情感,一點也不能馬虎,在下葬時,民政人員挨家挨戶請人監督遷墳,裝殮。”余高進說。
2012年底,這座占地僅四平方米的合葬墓正式落成。建成那天,程氏家族的幾百口人靜立墳前,一人一杯清酒灑在墓前,酒香四溢,略有悲傷。“現在我們每年清明祭奠都會在這里聚一下,說是祭奠,更像是一次聚會。”程曉東說。
生態墓節約了土地
能讓百姓滿意就值得推廣
122座祖墳被集中到了一個4平方米的墓穴里安放的消息披露后,程宅村的做法得到了多方肯定。
余高進告訴錢江晚報記者,已經有多地前來考察程宅村的合葬生態墓。
浙江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處長胡玉民說,我省一直在推行生態墓以消除青山白化。“像云和縣程宅村這樣既節約了土地,又能讓群眾滿意的生態墓值得借鑒推廣,目前以這種超過百人合葬的形式的生態墓在我省尚屬首次。”他還分析了云和程宅村程姓合葬生態墓成功的原因。
一是地處偏僻,沒有受到戰亂和自然災害的影響,所以有超過十代的普通民墳,從情感上來講,隔代越遠感情也漸漸生疏,百姓的情緒也能慢慢平復。
二是這里的百姓和基層民政部門溝通得好,靈活機動地順勢而為。
胡玉民說,“推行生態墓是大勢所趨,傳統的中國人對祖墳的觀念極其深重,這就要求基層民政人員和百姓多進行有效的溝通,我也希望全省各地多出現一些像程宅村因地制宜順勢而為推行生態墓的的好事例。”
[邯鄲新聞]11月17日從邯鄲市公安局獲悉。近日,武安市警方經過連續40多個小時的頑強攻堅,破獲西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