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哪天登上飛機,發現頭等艙不見了,一定不要吃驚,這跟國內航企掀起的“拆除頭等艙”風潮有關。今年以來,包括天津航空、西部航空、南方航空、中聯航在內的多家航空公司紛紛宣布取消頭等艙,或者將窄體機型的頭等艙更名為商務艙。
一向是身份象征的頭等艙為何會消失?有人認為,這是與厲行節約以及廉政建設有關。不過,昨(3)日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均認為,相關政策對航空公司的影響并不大,此舉更多的是航空公司經營戰略向大眾化轉型的象征,同時也實現了與國際民航標準的接軌。
現象 三家航空公司取消頭等艙
國內航空公司“拆除頭等艙”的風潮在今年持續蔓延。首先是今年6月,天津航空宣布將全面取消主力機型E190客機上的頭等艙,改為推出“超值經濟艙”,而且最高票價不超過所執飛航線的經濟艙全價,部分淡季時段消費者還有機會享受折扣。緊接著,南航于8月宣布,從10月26日起,將國內航線中“窄體機型”的頭等艙全都取消,艙位結構重新回歸“經濟艙+公務艙”模式。進入9月份,中聯航也宣布全面取消了頭等艙座位,同時啟用商務艙座位,將頭等艙更名為商務艙后,票價將降低50%-70%。
按照通常艙位布局,國內各大航空公司的窄體客機一般都采用“頭等艙+經濟艙”兩艙布局,對于雙通道寬體客機通常采用“頭等艙+公務艙+經濟艙”三艙布局。
而“拆除頭等艙”的風潮在國外也不鮮見。美國航空公司日前宣布,在47架波音777-200客機上取消頭等艙;德國漢莎航空公司斥資10億歐元升級商務艙座位,將頭等艙座位數量減少了30%;而早在2010年,澳大利亞航空就率先進行頭等艙縮減。
回應 航企稱廉政建設影響不超5%
根據西部航空和中聯航兩家公司的說法,取消頭等艙的原因是為轉型為低成本航空公司而著力。中聯航相關負責人透露,該公司將用2至3年時間完成轉型,2016年該公司的新飛機將采用全經濟艙的單艙布局,屆時經濟艙票價也將大幅降低。
至于其他公司為何也取消頭等艙,很多人想到的第一個原因是,今年出臺的《中央和國家機關差旅費管理辦法》以及各地出臺的配套規定中,嚴格限制了能乘坐頭等艙出行的官員級別。厲行節儉之風讓民航公務旅客的人數下降,導致了航空公司“兩艙”銷售的“雪上加霜”,不得不求變,以適應大眾化消費走強的市場新常態。
事實是否如此呢?記者采訪了國航西南營銷中心的工作人員,其表示,公務員畢竟是小眾群體,廉政建設對航空公司“兩艙”銷售的影響不超過5%。一家在線旅游網站華西區市場傳播經理陸楊也坦承:“頭等艙的乘客構成一向以企業高管、外籍人士和高端商務人士為主,公務員只占據很小的比例,影響并不大。對比去年和今年的同期頭等艙銷售數據來看,頭等艙銷售情況很穩定,并未有太大變化。”
分析 國內頭等艙“不達標” 更名是為與國際接軌
那么航空公司為何要取消頭等艙?陸楊認為,“從行業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此舉是為與國際民航標準接軌。因為國內部分航空公司的頭等艙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頭等艙。國內航線的機型普遍以空客320、319為主,有限的空間無法提供適用于頭等艙的服務。”
經常出差的成都市民呂先生同樣有深切感受。“國外的頭等艙,座椅不但能夠平躺,還可以玩游戲,喝香檳,服務應有盡有。但國內某些航空公司的頭等艙,只是空間大一點,餐食好一點,服務殷勤點,名不副實,與國際同行頭等艙舒適度等方面還有差距,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頭等艙,更接近公務艙標準,所以取消或更名應該是適應行業發展趨勢的。”
記者從南航了解到,除了名稱的變化外,將頭等艙更名為公務艙后,座位不會調整,服務標準也不會降低,除少數航線航班的票價會下調外,大部分航班的票價基本跟現在差不多。
觀點 “大眾化”成民航業“新常態”
曾被視為身份、地位、尊榮象征的頭等艙開始消失的背后,是政風、社風轉換對航空公司產生的“去高端化”壓力,也是全球性大趨勢。
以八項規定為代表的政務出行“新常態”,極大地改變了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大型央企高級別領導對頭等艙的非正常需求。航空公司“去高端化”,有政策壓力,更有市場動力。“拆除頭等艙”表象看是奢侈性消費被抑制,實質則是大眾化消費逐步釋放,我國民航大眾化前景日益明晰。
“拆除頭等艙”絕非國內特殊情況,而正在成為全球民航業的一種“新常態”。當然,取消頭等艙、推出超級經濟艙,不能成為吸引官員階層“新花樣”,也不能以犧牲服務為代價。
[國內新聞]一向是身份象征的飛機頭等艙,最近遭到了冷遇,從6月至今,已有天津航空、南航、中聯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