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今年年初“人腦連接組計劃”公布的掃描210位健康成年人大腦獲得的圖譜不同,這次的圖譜來自對一位因事故離世的34歲健康女性大腦的深入研究,因此更加詳細。萊茵和同事先用磁共振成像和彌散加權成像兩種技術對其大腦進行全方位掃描,獲得了整個腦結構和神經纖維連接處的圖像。為了進行小尺度細胞分析,他們將該大腦解剖成2716個超薄切片后,先用尼氏染色技術將一部分切片染色以獲得總體細胞結構的信息,再用另兩種染色技術選擇性標記出大腦特定區域,包括構成細胞的成分、白質內的神經纖維和特定類型的神經元。研究人員還將一部分尼氏染色的切片進行分類,找出了862種不同的腦部結構,包括全新的丘腦亞層區和杏仁核亞層區,甚至還有兩個以前只有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中才有的結構。
此次人腦圖譜的最大特點在于,將宏觀高清人腦成像數據和能解釋大腦結構的細胞水平數據結合在一張圖中,就像人們常用的谷歌地圖,可為腦科學家研究“導航”,從宏觀層面進入細胞層面,更深刻地認識我們的大腦。100年前德國解剖學家科比尼安·布羅德曼繪制出第一個細胞級腦圖譜并成為后來大量腦圖譜的發展基礎。新圖譜將成為新的參考標準,腦科學家們還可結合自己的研究對其更新完善。
雖然有人質疑這種來自某一個人的圖譜能否類推到其他大腦,萊茵堅信,“我們通過5年研究一個大腦得出的新圖譜,標志著我們在理解人腦解剖學方面的巨大飛躍。這個完整人腦圖譜將為任何人研究大腦任何部分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