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古生物學家在我國西南腹地發現了一種奇特的海洋爬行動物化石,這種動物生活于2億4000萬年以前的三疊紀中期,其特殊之處在于異常怪異的頭骨結構。研究顯示,該物種的上頜垂直生長,因此看起來吻部呈鉤狀,且縱向分叉,口腔中遍布細密的柵欄狀牙齒,是海洋爬行動物中罕見的濾食性類群,被命名為“奇異濾齒龍”。新物種一經發表,便引起國際古生物學界的極大關注,而在互聯網上則涌現出大量千奇百怪的復原,但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一張“拉鏈臉”。
基于去年的新發現,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人員塑造了這種罕見化石的全新形象。經過長時間的化石修理,兩個幾乎沒有任何變形和擾動的頭骨從圍巖中暴露出來。“新化石并不完整,但幸運的是頭骨部分保存近乎完美,而且是背面和腹面各一塊。”研究團隊的項目負責人李淳介紹。
和當年的預期基本一致,新標本顯示動物的吻部并非豎直生長,而是夸張地橫寬??谇恢械难例X一共有3種類型,分別用于啃食和過濾藻類,是植食性海洋爬行動物的最早記錄。“這種結構令人震驚,頭骨吻端的夸張變化見于某些史前兩棲類以及現代的雙髻鯊?,F在我們首次在爬行動物中觀察到這種罕見現象,大家私下里叫它‘錘子頭’。”
奇異濾齒龍新化石的發現不僅讓大家看到了一種相貌怪異、行為奇特的史前“海怪”,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中生代早期海洋爬行動物的適應輻射似乎遠遠超乎此前的認識。“人們通常認為海洋爬行動物起源于三疊紀早期,可是越來越多的新發現讓我產生一種感覺,也許應該到二疊紀的石頭中去碰碰運氣了。”李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