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比西藥溫和、副作用少或許是患者挑選藥品考量的一個因素,但其實,你在吃的中成藥可能早就摻雜了西藥成分。
香港衛生署在4月18日披露,其正調查一宗中成藥摻雜西藥“撲熱息痛”成分的個案。目前香港衛生署披露的公告以及涉事藥品圖片顯示,這款藥品正是內地上市公司中新藥業(600329.SH)生產的一款名為銀翹解毒片的產品。
對于該事件,中新藥業證券事務部相關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公司股票已經停牌,今日稍后會有公告。”
吃中藥變吃西藥?
香港衛生署稱,透過市場監測采集的一個中成藥樣本,經政府化驗所化驗后,發現含有微量“撲熱息痛”。初步調查顯示,上述中成藥于中國內地制造,經其注冊持有人“明華公司”(下稱“明華”)進口本地銷售。目前明華公司已自愿從消費者回收上述批次的中成藥,同時也設立了熱線解答相關查詢。
根據這款產品標簽,這款名為銀翹解毒片的中成藥是用于舒緩發燒、頭痛及咳嗽。被查出來的“撲熱息痛”是西藥成分,常用于非抗炎解熱鎮痛,解熱作用與阿司匹林相似,百服寧、泰諾等都有這種成分。
香港衛生署發言人說:“一般而言,在本港銷售的中成藥不應含有西藥成分,我們會密切監察回收情況。至今,署方沒有接獲與上述中成藥有關的不良反應報告,正繼續調查個案。”
上述發言人還說,“撲熱息痛”普遍用作退燒及鎮痛,不適當服用可使肝臟及腎臟受損。如按上述中成藥標示的建議服用量,對消費者所構成的健康風險為低”。香港衛生處建議香港市民“購得上述中成藥應立即停止服用”。
這次涉案的中新藥業其實是內地大型藥企,該公司官網介紹,公司是以中藥創新為特色的,分別于1997年在新加坡,于2001年在上海兩地上市的大型醫藥集團,旗下擁有天津隆順榕、樂仁堂、達仁堂等數家中華老字號企業,擁有718個注冊品種,其中國寶級中藥四個。這次被香港衛生署調查的正是隆順榕制藥廠(原天津中藥制藥廠)生產的銀翹解毒片。
目前涉事的中新藥業已經停牌,上述證券事務部有關人士表示,關于事件,之后會有公告披露,“請以公告為準”。中新藥業4月19日收市報18.4元/股。
中成藥摻西藥的隱憂
中成藥中添加西藥,其實并不是個案。早在2014年,香港衛生署也調查過類似的個案,當時白云山感冒清膠囊就被檢測出有“撲熱息痛”成分,被要求回收,此外包括消脂心康寶、追風透骨丸、健胰康、木香中藥粉等都發生過回收事件。但相關藥品在中國內地卻未必違法,這是因為香港藥品管理法規不允許在中藥中添加西藥成分,但中國內地卻有批準此類藥品生產。
“這主要是中國內地與香港的監管差別。”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國藥典委員會人士王明(化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中國內地,有的中成藥被允許添加西藥,但具體要查詢食藥監總局,如果沒有批準過,才是非法添加。”
王明表示,在過去,中國內地有一段時間推崇藥品中西結合,發揮所長,所以批過一些藥品,但這是階段性的。之后藥品審批嚴格了,對安全性與療效的要求高了,這些中成藥摻雜西藥的藥品很難通過審批,因為它們首先要單獨審評,之后合在一起再審評,評出來的效果要比單獨好,才能被批準。“所以現在,幾乎沒有藥廠再申請這類品種。”他說。
這種含西藥的中成藥是否合理,其實在學界也有爭論。長期從事中藥研究的暨南大學藥學院教授姚新生就不同意這種做法,他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般來說,不應該將中藥跟西藥混合在一起,“不然如何知道是中藥發揮作用,還是西藥發揮作用”?
姚新生對記者說,如果中藥添加西藥,一定要講出道理來,不然混在一起是說不過去的。“而且如果在中藥添加西藥,要求不應光是‘1+1大于2’的效果。如果是這樣,還不如中藥與西藥單獨吃。這樣混在一起,應該要有相乘的效果,而不是簡單的相加。因為畢竟中藥、西藥混合在一起,穩定性也可能發生變化。”他表示。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其實在中新藥業旗下,除了隆順榕制藥廠生產的銀翹解毒片外,達仁堂也有生產銀翹解毒丸。不過,不同劑型的兩款藥品,在組成成分上,后者卻沒有含西藥成分。
其實,由于此前階段性開放過審批,所以目前市場上仍有中成藥添加西藥的藥品。而且,目前國家對此類藥品也未做進一步處理或規范,王明表示,現在國家的要求是必須告知,在標簽上要求有標注成分,讓消費者明白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