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說,“8月21日下午5點前,某餐廳女主人開車路過祇園歌舞練場前,車速很慢,1名中國游客(老人)倒向汽車的后視鏡,之后大聲喊“疼!疼!腿很疼!” 叫了救護車,在醫院診治,診斷結果是“根本沒受傷”。餐廳女主人在醫院和中文翻譯、老人家屬談了2小時,最后對方要求賠償,女主人付了10萬日元。此事咨詢東山警察署,警察說,“這是威脅恐嚇。是犯罪。”以后遇到類似事情,無論在醫院,還是在馬路上,都請立即撥打110。”
因是“舊聞”,且告示中有錯誤的日文表達,中國老人在日本“碰瓷”的消息在引發網絡大討論的同時,也引來輿論對其真偽的質疑。而據鳳凰衛視5日報道,祇園町南側地區協議會會長高安美三子、防災委員長村上茂受訪時均表示“這件事的確是真的”。但因未采訪到核心當事人,只有單方信源,質疑并沒完全褪去。
事件被指發生在日本,可在查閱日本媒體報道后發現,不論是朝日新聞、讀賣新聞等日本全國發行的報紙,還是事發地的京都新聞,均沒有對此進行相關報道,而時至如今,日本社交網絡中連相關只言片語都沒看到。因此,相較真偽剖析,從而分析一番:為什么這樣一條舊聞會引來國內媒體和網絡的廣泛關注。就此事看,之所以造成中日兩國輿情一熱一冷的局面,跟特殊的網絡輿論背景有關:在黃金周前,兩名中國游客在北海道便利店毆打店員被拘等,動輒引來了熱議。而國慶節期間,經微博傳來的中國游客在日本“爆買”的圖片和新聞,更是刺激了網絡輿論。盡管黃金周已近尾聲,但相關議題熱度并未消失,這則“姍姍來遲”的舊聞難免被搭車熱炒,話題性十足。
更重要的,是該事件包含了很多刺激輿論的符號。如中國老人、碰瓷兒、日本、10萬日元、報警。國內輿論對“老人碰瓷”不陌生,甚至衍生出“老人變壞了”之類的群體污名化。而類似事件發生在日本,難免被引發“丟人丟到國外”的解讀,抑或是“簽訂不平等條約”的調侃。而最后那句“先報警”,在日本社會語境下是尋求第三方協助處理,但傳到國內輿論中,意思可能就不一樣了。就眼下看,這起異域“碰瓷”事件仍難以證實。就算確有此事,到底是碰瓷還是交通事故私了,也很難判斷。再進一步,即便有碰瓷類行為,也無需將個體行徑上升到中國游客素質的層面。要而言之,目前在事件還存有諸多疑點的背景下,尤其不應過早下結論,而應以真相為基點,萬一又來個“新聞反轉劇”呢?
鳳凰衛視周一采訪了祇園町南側地區協議會會長高安美三子、防災委員長村上茂,兩人都說,“這件事的確是真的”。村上對鳳凰衛視表示,“實際上,中國游客引發的問題不僅如此”,他說,中國游客引發的“碰瓷”以及其他問題還有:
1)一位料理店男主人在祇園開車,一名中國人突然沖過來,“把手機沖著車扔過來”,手機被碾碎,要求車主賠償手機。2)祇園很多中國游客用自拍棒,有一次,有中國游客用自拍棒揮來揮去,打到了附近的一名日本老人,這名日本人流了血,受了傷,最后帶去了醫院。3)祇園街上有很多燈籠,燈籠拉的是周邊私人民宅的電線,“有中國游客自己順著電線,找到電源插頭,就擅自拔掉燈籠電線,插上自己的手機充電器,給自己手機充電”,70歲的村上加重語氣說,“這在日本是絕對不行的”。
走出國門,第一,要遵紀守法,第二,要入鄉隨俗,遵守當地的規矩和習慣。因為,你不只代表你一個人,而是代表了國家的形象。
中國老人日本碰瓷索賠10萬日元引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