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納粹?
敵人的敵人究竟是什么?永遠的朋友?無論如何,在拉脫維亞,很多人顯然是這么想的。不管怎樣,上周末,納粹德國黨衛軍拉脫維亞軍團的殘余老兵能夠不受阻撓地在首都里加游行,紀念陣亡的同胞和1945年后死去的戰友。
這些今天無一例外都在90歲上下的男人曾與德國國防軍并肩戰斗,一起打擊蘇聯紅軍。而這足以令許多年輕的拉脫維亞人向他們致敬。這種視角起碼會令外國觀察家感到疑惑。盡管如此,希特勒的這些熱心的拉脫維亞幫手所扮演的角色還是值得詳加探究。
1944年3月11日,德國國防軍的戰報寫到:“在東線北部,布爾什維克以獲得坦克和戰斗機支援的強大部隊向涅韋爾西北部、奧斯特羅夫地區、普萊斯考和納爾瓦附近發起進攻。陸軍和黨衛軍部隊以及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的志愿兵部隊頑強抵抗,挫敗了敵人的突破嘗試。”
然而,在上述受到贊譽的波羅的海東岸國家的部隊中,只有一部分人是真正自愿與德國人并肩作戰的。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是被強征入伍的。正因此,今天仍然健在的老兵對自己曾在黨衛軍中服役感到自豪也就更加令人驚訝。
短暫獨立
只有了解拉脫維亞在20世紀的歷史,人們才能理解這些曾聽命于希姆萊的拉脫維亞人的故事。1918年11月,在沙俄垮臺和新的布爾什維克政府向德意志帝國妥協后,拉脫維亞人民委員會宣布這個波羅的海東岸國家獨立。
宣布獨立的結果是與紅軍開戰。數萬拉脫維亞軍人葬身疆場,還有萬余平民死于非命,大片國土被戰火蹂躪。當時,有一些德國雇傭兵和志愿兵為拉脫維亞作戰,但大多是為了保護波羅的海東岸的德裔上流階層。
最終,蘇俄不得不同意拉脫維亞獨立。而這重創了俄羅斯人的自信心——也促使他們希望盡快收回波羅的海東岸地區。
拉脫維亞共產黨暗中削弱了里加本來就脆弱的議會民主。1934年,發生了一場右翼資產階級力量主導的政變。拉脫維亞總統卡爾利斯·烏爾馬尼斯嘗試通過同時與英國和納粹德國維持良好關系來維持本國獨立。但這毫無希望。
無論如何,希特勒在1939年8月23日與斯大林締結的條約的秘密附屬協定中承認,拉脫維亞和波羅的海東岸的另外2個國家都屬于蘇聯勢力范圍。
反猶先鋒
1940年,紅軍占領了三國并迫使其加入蘇聯。
因此,當納粹德國的國防軍在1941年6月22日入侵昔日的盟國時,波羅的海三國的許多人都滿懷期望。部分拉脫維亞人利用這一機會宣泄他們對猶太人的仇恨,制造了大屠殺。黨衛軍對此聽之任之,畢竟他們替黨衛軍完成了一項不好干的“任務”。至少有35328名猶太人遭屠殺,死者總數也可能多達6萬人。由民族主義志愿者組成的拉脫維亞警察部隊積極參與了大屠殺。
1941年秋,拉脫維亞法西斯分子古斯塔夫·采爾明什提議,用自己的人馬建立一支軍團與布爾什維克作戰。但黨衛軍領袖海因里希·希姆萊拒絕了他的好意,盡管德國陸軍北方集團軍迫切要求在占領區征召志愿兵。
1942年夏,局勢徹底改變。“東部占領區”的黨衛軍和警察高級指揮官弗里德里希·耶克爾恩想到從警察和治安部隊中為黨衛軍招募志愿兵。不過,直到德軍在斯大林格勒(今俄羅斯伏爾加格勒)慘敗后,希特勒才于1943年初批準了這一計劃。
在有關二戰中德國的外國仆從部隊的《與國防軍并肩作戰》一書中,軍事歷史學家羅爾夫·迪特爾·穆勒描寫了德國方面當時對征兵工作有多么不滿。收到征兵令的青年男子只有67.5%來參加了體檢,其中5167人被立即征召入伍。
變成英雄
這些拉脫維亞人被強行分派給黨衛軍。黨衛軍用他們組建了2個裝甲擲彈師。這2個師在激戰中幾乎被徹底殲滅,后來又部分重建。曾任德國聯邦國防軍軍史研究處學術主管多年的穆勒估計,總計約有4萬拉脫維亞人為德國戰死。
雖然有這么多人充當了納粹德國的炮灰,但最后一批健在的黨衛軍老兵在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卻仍然受到尊重。這與這些國家在1941年之前和1945年之后的經歷有關——在波羅的海東岸三國,人們認為蘇聯紅軍比德國國防軍還要殘暴。事實上,共產黨人鎮壓的是民族意識強烈的拉脫維亞資產階級,而納粹德國占領時最倒霉的則是本來在拉脫維亞就遭受敵視的猶太人。
在拉脫維亞于1991年再次獨立后,黨衛軍老兵突然從蘇聯紅軍的敵人變成了正面形象。
德國《世界報》網站3月18日發表了題為《多虧普京,許多拉脫維亞人為參加過黨衛軍感到自豪》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