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3月9日電題:“困難面前有我們”——太行山革命老區一個小山村的蝶變
新華社記者 范世輝
每年大年初四開工修路、開田、種植,是這些年革命老區河北涉縣后池村雷打不動的慣例。
今年這個日子,一場小雪悄然而至,氣溫降至零下8攝氏度。上午8時許,后池村的村民們扛著鐵錘、鋼釬、镢頭等工具又上了山。在愚公廣場集體大拜年后,村支書劉留根進行開工動員:“后池這幾年的變化是咱挺起腰板干出來的,幸福生活不會從天而降,要靠我們的艱苦奮斗……”
從人均收入3900多元到1.3萬元,從水窖儲存雨水到喝上自來水,從荒山禿嶺到漫山鋪綠……后池村的村民們用實干演繹了一個太行山村的蝶變故事。
“不能再等了”
后池村地處太行深山區,山高路險,溝壑縱橫,自古有“地在半空中,路無半步平”之說,騾驢一直是耕種的腳力。近些年,青壯年紛紛外出務工,牲口不養了,幾百年辛苦開墾的梯田大量撂荒……
“不能再等了!”2015年12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不久,從邢臺市前南峪學習歸來的村支書劉留根坐不住了,他和村里的黨員干部、留守老人一合計,決定利用冬閑修路,復耕撂荒的梯田。
“誰有空就上山修路喲!”12月8日,村里的大喇叭響了。老黨員劉虎全、劉土貴和村民劉乃分扛著鐵锨、镢頭等農具,自帶干糧和水上了山。這一天,他們只修了3米長。
從此,每天早7時,村里的大喇叭就會準時響起。第6天,后池村的修路隊伍已擴大至130余人。此后兩個多月,不用挨門挨戶叫,全村男女老少,都會自覺從暖暖的被窩里爬起來,頂著凜冽的寒風上山。從村莊到工地往返要1個半小時,為節省時間,村民們把大鍋支到了工地上,每天自發背白菜、蘿卜、面條上山做飯。
71歲的劉有廷老人不小心被大石板擠破了手,鮮血直淌,不久,他又出現在修路現場。67歲的黨員劉虎全修路開始后的第一個月就病了,白天出工晚上輸液……
自此,每年正月初四,已成了后池村雷打不動的開工日,一改過去正月不干活的習俗。
敢拼才會變
如火如荼的奮戰場面,沸騰了太行山一角,感動了山里山外人。
一位村民拍攝了一段鄉親們修路視頻發到微信群,倡議村里外出務工青年“少喝一瓶酒,少抽一包煙,省下錢支持家鄉修路”。在各地打工的青年紛紛捐款,還出資給村里租了一臺挖掘機。
邯鄲市、涉縣相關部門聯動參與,幫助后池村修路脫貧。“市、縣領導經常來,幫助我們制訂發展規劃,有時和我們一起修路、種樹,縣交通局還來幫我們硬化了路面。”村民王永梅說。
2016年,上山的路終于通了,成片的梯田得以復墾,種上了果樹、中藥材。
后池的村民沒有就此停步,他們流轉土地,種植樹木、打造景點……
“今年計劃在山上修筑兩條‘天路’,和太行山高速、244省道互通,形成一個生態旅游圈。”劉留根說,如今,后池人就認準了一個理——敢拼才會變!
不等不靠奔小康
站在桃花山先鋒嶺上俯瞰山下,兩條公路蜿蜒曲折,像玉帶盤繞山間;修整一新的梯田,層層疊疊;挖好的育樹“魚鱗坑”,漫山遍野;山腰處,村民們仍在揮舞農具……這是日前記者采訪看到的情景。
涉縣關防鄉黨委書記康彥云介紹,后池周邊山嶺已種上7000多畝松柏、1500多畝經濟林、1000余畝林藥,形成了新的山區經濟發展模式。每逢假日,桃花山景區車水馬龍,游人如織。
農家樂被帶火,村里先后開了11家農家樂,每家都有五六萬元的盈利。農民自產的小米、花椒、紅薯粉條等農產品供不應求。后池村人均收入從2015年的3900多元猛增到2018年的1.3萬元。女孩子紛紛外嫁的后池村,去年迎來了五六個新媳婦。
榜樣力量無窮。涉縣人民以后池村新愚公精神為引領,苦干求變,2017年秋,一條穿越158個村、總長1300多華里的“千里鄉村振興路”建成通車。同樣受到感染,武安市西峧村等5個村村民用1年多時間修筑了4公里長的盤山公路,栽種了松柏、桃樹、核桃樹等14萬余棵,走上致富路。
“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面前無困難。”如今,這句口號在涉縣幾乎家喻戶曉,成為老區人民不等不靠奔小康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