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粟)是我國起源的古老作物,是中華民族和中國北方文明的哺育作物,谷子發展的悠久歷史沉淀了深厚的粟文化。磁山文化遺址1976-1998年歷經三次大規模發掘,發現儲糧窖穴數百個,其中88個有糧食的儲糧窖穴,統計折合14萬斤糧食,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實屬罕見,粟的種植堪稱世界之最,被專家評定為磁山文化的代表。磁山遺址“粟”的發現,不僅把我國人工種植粟的歷史追溯到10000多年以前,還進一步證明我國是世界上人工種植粟最早的國家。1990年8月20日,中國作物學會粟類作物委員會、國家七五谷子育種攻關課題研究組、河北省農學會、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磁山遺址旁聯合立碑,以“粟發祥地”為題,撰文懷念磁山始祖育粟業績,提出磁山粟谷的發現“表現了磁山原始人對農業的貢獻和博大的創造精神,是我中華民族的驕傲”,而且著名谷物研究專家,原河北省粟類作物學會委員,河北省谷子研究所所長李東輝先生謝世后還將骨灰安葬在磁山遺址旁以示永久相伴。
磁山文化博物館此次被授予國家級粟文化科普基地,將成為傳承和弘揚粟文化的重要展示交流平臺,為我國傳統粟文化的搜集、整理、研究、宣傳發揮重要作用,提供粟文化與當代谷子產業融合發展的文化支撐,進一步提升博物館科普服務能力。